2008年12月7日 星期日

Pecha Kucha Night Beijing 2008.12.13

我在北京的首次演講




Pecha Kucha Beijing Volume No. 38

Saturday, 13th of December 2008, 4-7pm
at SONG Music Bar& Kitchen/ The Place
B108, The Place, 9 Guanghua Lu
Phone: 6587-1311

2008年11月26日 星期三

漫談營養品迷信

中國人是最講究「補」的民族,無論食補或藥補,都有著悠久歷史與繁多種類。不過老式的進補法從材料採買到燉煮過程,可謂費時費事。現代人一切講求快速便利,於是各種各樣包裝好的藥片、膠囊、粉末、口服液,打著營養補品的名號、頂著讓人不明究裡的科學名詞,紛紛湧現於商場貨架上,賣得熱火朝天。

這樣的現象引發兩個疑問:第一,你真的需要補嗎?即使要補,該補什麼、補多少呢?第二,市面上販賣的營養補品,真有他們所稱的功效嗎?

先來討論第一個問題。營養不良,才需要補。營養不良分為兩類,一是貧困人民因糧食匱乏造成的,另一類屬於吃的量雖足夠甚至過多,但由於食物本身營養成份不佳或偏食引起的。因貧困而營養不良者通常沒錢買補品,所以營養品市場針對的消費群乃是後一類。

咦,有錢吃又吃得多,要怎樣才會吃到營養不良的地步?人體是非常微妙的,需要的營養素並非愈多愈好,而是講究平衡;過多或過少都會損害健康。但人體也有自身的調節機制,不需要每天每種營養素都攝取到恰恰好,在一段時間內獲得所需的量即可。因此,長期偏食-尤其食肉過多、蔬菜水果少-是導致營養不良的一大因素。然而這種狀況的營養不良,只要改變偏食的習慣就好了,不必猛吃營養補品;更何況吃下去的補品是否確實補到不足之處,也沒人能保證。

並不貧窮,但攝取的食物營養成份不佳,普遍是經常外食及吃加工食品的後果。餐廳飯館除非特別高級者,都要求降低成本以獲取較多的利潤,而這個成本有不少出在食材上面-買便宜但品質差的食材,用一堆油鹽辣子製造濃重口味來遮掩。加工食品方面嘛,首先,凡食材加工程序愈多,維生素與其他微量營養素損失的比例愈大。此外,食品加工業「科學化」後,以廉價食料配合各式各樣人工添加物製造假美味的例子不勝枚舉,之前介紹過的「恐怖的食品添加物」一書中有詳盡說明,此處不再贅述。

2008年10月29日 星期三

動畫強片:和巴什爾跳華爾滋 Waltz with Bashir

今晚在北京的法國文化中心動畫節看的片子~畫面製作精良、劇情發人深省,值得大力推薦!入選坎城金棕櫚獎競賽片。網上資料顯示預計2009年3月在台上映。影片官網 http://www.waltzwithbashirmovie.com/。





劇情簡介

《和巴什爾跳華爾茲》一部「大膽的動畫記錄片」,且以反諷的名稱命名,在這部影片中,以色列導演 Ari Folman 試圖給觀眾還原他對1982年貝魯特難民營大屠殺的記憶。

1982年6月,以色列對黎巴嫩發動大規模武裝入侵,佔領黎三分之一的國土,重兵圍困貝魯特。9月15日,1000多名巴勒斯坦難民於難民營遭到以色列侵略軍和黎巴嫩基督教民兵的血腥屠殺。

導演福爾曼當時是以色列軍隊的一名士兵,他親眼見證了這段歷史。雖說是一部動畫電影,但其實影片的原始素材都來自真人採訪。為了拍攝這部電影,福爾曼與多位當年的戰友進行對話,然後將講述的內容用動畫手法進行表現。影片中惟一一段未經動畫處理的鏡頭,是片尾的一段當年屠殺現場的新聞片。

我可不希望觀眾看完片子後這麼想:『這是一部很酷的動畫電影。』Ari Folman 說:「之所以要留下成千上萬人被殺、孩子被屠殺、婦女被屠殺、老人被屠殺的鏡頭,是因為我想讓這部電影達到一種均衡,那50秒真實鏡頭對我至關重要。」

Ari Folman(阿里 福爾曼)堅稱,這是一部個人化的紀錄作品,不帶有任何政治性。「普通士兵永遠都是政治領袖的棋子而已。」

預告片:

2008年10月16日 星期四

時報週刊報導

發現時報週刊1594期(2008/9/5出刊)有一篇報導裡面訪問一對年輕收藏家夫婦,也就是我的作品“黃金城“的收藏者,文章並附有他們全家與“黃金城“的合影。原文題為“你也可以賺進藝術財“,講藝術投資方面,連結為 http://www.miolife.com/miolife/52/n-324352.html 。文章中與我客戶有關的段落貼在下面。

2009 SAIC Alumni Calendar featured image: "O"

芝加哥藝術學院校友月曆入選作品 "O: the circle, the cycle, the consummation"


墨水、水彩於紙面,66x66 cm (28x38 cm x 4張),2008



上星期收到我的母校-芝加哥藝術學院(SAIC)校友事務部通知,我的作品“O: the circle, the cycle, the consummation“入選為明年度校友月曆的12代表圖像之一。校友月曆代表圖像選拔,係以公開徵件、評審決定的方式進行,差不多就是校友間的競賽。這個月曆的重要性在於,年度內任何對SAIC做出貢獻的人,無論貢獻大小,皆可獲贈校友月曆。換句話說,從學校的小額捐款人到主要贊助者,都會看到入選作品以及藝術家的名號;這些人與作品,就代表著學校的門面。對入選者而言,身為校友,獲得學校的肯定;作為藝術家,則是個難得的宣傳機會。

SAIC校友月曆活動今年是第二屆。去年首次徵件時,我自己評估手邊的作品,覺得脫穎而出的機會不大,便決定不參加。今年的信心不同-這批鋼筆水彩紙上作品的獨特性與技巧程度毋庸置疑,"O"又是其中的壓箱寶;果不其然,得到了評審的青睞。話說回來,印刷發達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為什麼SAIC到去年才開始製作校友月曆呢?這就不能不提過去很多同學心中的痛了~SAIC的校友事務部其實這兩年才算開始真的有在運作,以前除了登錄一下校友通訊方式以外,啥也不管。在校時就聽同學抱怨,學校都不會在畢業前辦些講座、課程什麼的,教大家怎樣以藝術家的身分生存-畢竟在這一行,“生存“可是個大問題。畢業後學校也不幫校友;好像學生離校,就是放出去的鳥,不關學校的事。我想可能是所謂老大心態作祟吧;作為歷史悠久的美國藝術院校頭號重鎮,行政系統的效率跟官僚體系差不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概又覺得學校的金字招牌扔出去,被砸到的人就該五體投地,所以不需要靠校友幫襯,自然也不必為校友服務。可惜,世界已經不遵從古老的運轉方式。這是一個媒體的時代;當其他學校通過校友會的運作,大家抱成一團、互相抬舉,先取得圈內的話語權,進而影響甚至主導輿論的時候,我們的校方終於感受到,SAIC的招牌在大眾心目中已不如從前閃亮。校友的成就對學校聲譽有絕對的影響~總算有這種覺悟之後,SAIC的校友事務部開始積極運作起來;各項校友展覽、聚會活動、人際網絡建立,乃至於校友月曆紛紛出籠。起步雖晚,前景仍然可期;SAIC校友們的實力是很強的,再度擦亮學校的金字招牌?不成問題。

SAIC校友月曆入選名單公佈位址:http://my.saic.edu/?09alumni_calendar

2008年9月16日 星期二

春秋

去年在偶然的機會下買了幾張關於老北京風物的剪紙,其中有兩張風景(這類題材在剪紙中甚為少見)設計非常漂亮,看得出分別是冬季與夏季,於是我想自己再做兩張春、秋的,湊成四季,然後以剪紙的黑白稿為基礎,畫成彩色的大幅油畫。剛出爐的北京之春秋剪紙~

春之四合院



秋之胡同



這兩張圖係參考北京胡同旅遊書裡面的照片,再加上我的想像力弄出來的。為了找合適的老北京相片,還頗費了點工夫,呵呵。

2008年8月26日 星期二

飲食習慣與環境危機

古諺有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正當現代化大城市居民為精緻飲食引起的富貴病而煩心的時候,今年(2008)國際上幾乎無預警地爆發糧荒問題,全球糧食儲備量下降至25年來的最低點,僅能供應60天的需求。糧荒衝擊的受害者主要是貧窮國家;糧食依賴進口的國家海地,貧民被迫以黃泥、鹽、蔬菜油混合製成的泥餅乾充飢,其他眾多第三世界國家亦相繼爆發饑民暴力示威。

引發全球糧荒的直接因素為全球暖化氣候異常,幾個向來的糧食高產地區,因水旱災、病蟲害的影響而產量大減;主要糧食生產國為了確保內需,採取限制糧食出口的措施。在市場供給吃緊的情況下,投機炒賣活動趁機大作,更是雪上加霜。除了天氣導致的糧食歉收,還有其他間接因素的累積性影響。例如,近年國際間大力推動的替代性能源-生物燃料,將種植糧食用的肥沃土地改種燃料作物;工業化、城市化的趨向使得大面積農地轉為工業或住宅用地,這都大量減少了生產糧食的土地面積。另外,由於現代農業過分依賴農藥與化學肥料,而其生產原料就是石油,因此國際石油價格上漲造成農業生產成本增加,也帶動糧食價格增長。不過,其中影響最大的,恐怕還是飲食取向的改變-對肉類需求的大幅增長。

隨著經濟持續發展,以及人們對西方飲食日益崇尚,每年肉奶産品的消費量迅速增加。原本供應給人的糧食,大量轉變成餵養牲畜的飼料。家畜目前佔陸地生物總量的約20%,整個地球土地面積的30%為畜牧業佔用,而全球可耕地的33%被作為畜牧飼料生產用地。生產1公斤的牛肉,需要消耗16公斤的穀物;據估計,如果五成歐美人口減少一半肉類消耗,改為從植物吸收蛋白質,剩下來的「動物飼料」,足以為世界一半營養不良人口提供糧食一年。

2008年8月16日 星期六

揚名於萬里之外

6/25出刊的San Antonio Current 週報封面,被選中為該市當代藝術月(Contemporary Art Month, 簡稱CAM, 每年7月舉辦)新聞代表作品,就是本人在下我的:


我在San Antonio的個展於宣傳方面可謂大獲成功。除了作品登上週報封面-順便說明一下,San Antonio Current 是偏重生活娛樂消息的免費報紙,行蹤遍佈各個公共場所的報架,因此在那一週(6/25-7/1)我到每個餐廳酒吧都看得到自己的作品-開幕當天參觀的人非常多,大家都很喜歡我的作品,甚至有些人感謝我到那兒展覽~有點受寵若驚,呵呵。本週當地兩大報紙又陸續有我展覽的評論報導出來-週三出刊的San Antonio Current,以及將於週日刊出但文章已先貼在網上的San Antonio Express-News(當地最大的日報,相當於台灣的聯合報)。美國報紙的藝術報導/評論和中國不一樣,不是給錢人家就會報的,而要作者認為展覽本身有值得報導之處。換言之,作為一個對當地人來說籍籍無名的國外藝術家,我憑著實力-而非金錢與關係-贏得眾人的認可。我一貫堅持“讓作品說話“;如今我作品的聲音,已響遍San Antonio。

兩篇報導裡關於我展覽的文字錄於後。

2008年7月15日 星期二

在城市的底層走混凝土鋪面


我已經看夠了紐約。

初時安排旅行計畫的時候還頗為期待,要再到大蘋果看看,然而抵達的第二天就開始後悔了~在這城市裡一個人打發一天讓我感到厭倦。抵埠當日為星期天,被我寄居的朋友尚有空閒領著我轉轉,不至於無聊,其他日子就得自己看著辦了~是啊,並非每個人都像我這樣平日假日不分的。

這無聊從何而來呢?顯然並不在記憶裡,否則當初就不會安排這一站了。職業倦怠症應該是主要原因吧;這些年美術館和畫廊我逛膩了,藝術史課本裡會出現的名作已難讓我久駐足,當代作品看起來又都似曾相識,沒啥新鮮感。通常只有名家或民族文化特展可以引起我的興趣,因為能夠看到大師/民族各個時期的作品風格變化、演進歷程,從而對之產生較深刻的理解,乃至對“藝術“這個大命題有些不同於以往的看法。不幸的是,本次停留紐約期間,各大美術館都正好處於大型特展的空窗期-雖然MOMA有個設計類特展,但在我看來就是花大錢搞噱頭,空洞的很-更加深了我的無聊感。於是在紐約的地面上不停地行走-很難有機會坐下來,因為一坐下荷包就要失血-能給自己找的樂趣就剩下社會觀察了。

2008年6月16日 星期一

STORY: Min-Tse Chen solo exhibition 6/26 - 8/16, 2008


FOR IMMEDIATE RELEASE

June 12, 2008


Joan Grona Gallery is please to present Story, an exhibition of new works by Beijing-based artist Min-Tse Chen curated by Kimberly Aubuchon, Director of Unit B (Gallery), on view in the main gallery from June 26 – August 9, 2008.

Min-Tse Chen is a visual storyteller. Much like a story, her drawings are presented with bold, yet delicate strokes that contain magical scenes and recognizable characters—sometimes mysterious, sarcastic, and funny, but always arresting. Chen creates these impromptu gestures by projecting the concerns of her immediate thoughts—both emotional and psychological—spontaneously to paper. Attributing her inspiration to popular culture, she provides the scenes and characters that we can all relate to, but leaves the viewer to realize and get lost in their stories.

Chen graduated with a BFA from the School o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in 2001. Her recent solo exhibitions include, Min-Tse Chen: The Returned of Beijing at Gallery 41, Taipei (2007); Weird Resplendency at Stock 20 in Taichung (2006). She was also included in the group shows, Goin’ Mobile (traveling exhibit) at The Commerce Street Artist Warehouse, Houston, TX (2007); Polvo, Chicago, IL (2007); Blue Star Contemporary Art Center, San Antonio, TX (2008); Texas A&M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Laredo, TX (2009); 19th Century Europe Meets 21st Century Taiwan at Shin Kong Mitsukoshi, Taichung (2006); and in Animal Logic and the Lack Thereof at Three Walls, San Antonio, TX (2005). She currently lives and works in Beijing, China.

Opening reception: Thursday, June 26, 6-9pm
First Friday receptions: June 27 and August 8, 6-9pm
Gallery hours: Tuesday – Saturday, Noon-5pm

Joan Grona Gallery
112 Blue Star
San Antonio, Texas 78204
210.225.6334
www.joangronagallery.com

2008年5月26日 星期一

少一點冷漠,多一點健康

生活方式決定健康

忙碌的現代社會裡,大多數人日常汲汲營營於追求金錢與名聲,其他一切都變得次要;等到身體出了狀況,才忙不迭地四處求醫,仰賴各式各樣所謂高科技醫療保健手段來拯救自己。然而人畢竟不是機器,身體損壞到某種程度之後,不是靠外力能夠修補復原的。身體健康需要細水長流、持續地小心維護,也就是說係由日常生活方式所決定-清潔的居住環境、營養合宜的飲食、作息正常與適度運動、保持精神愉快,自然不容易生病。

上世紀末國外有人給健康的生活方式創造了一個新名詞-樂活(LOHAS,Lifestyle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的縮寫),意即一種「關注健康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代表呵護心靈、身體、地球的生活型態。十年來「樂活」逐漸在歐美蔚為風尚,而有所謂「樂活族」的產生:一群人標榜樂觀、包容與成熟的思維,注重心靈成長與終身學習,少油少鹽低糖的均衡飲食、優先選購有機(無毒)農產品,經常運動、適度休息,減少製造垃圾並進行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盡量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使用相對環境友善的商品…等等。據稱在美國每四人中有一人是樂活族,歐洲約是三分之一。


自掃門前雪解決不了問題

樂活的本意是正面的,但在目前拼命鼓吹「拓展新市場商機」與「時尚」的媒體風氣下,無可避免地遭到部份扭曲。比方說,樂活主張要喜愛自然、注重環保;於是有些自稱熱愛大自然的人,開著大排氣量的昂貴休旅車到郊外野地、溪床上馳騁,說是「親近自然」;但算算一路上排放的廢氣,以及被大車輪毀壞的植被、壓死的水中生物,這種行為根本就是破壞自然的反環保。另外像是為追逐「有機飲食」的風潮,購買昂貴、包裝精美的進口有機食品,這些食品為長途運送過程的保鮮而加重包裝、外加運輸本身消耗的能源,也都是不環保,但在「時尚」、「精緻」的廣告口號下,這類消費反而成為高格調的表徵。

過環保的生活,是一種誠心的自省與自律,與本質為虛榮的所謂時尚毫無關係。以追求時尚的想法來做環保,通常做的只是表面工夫,而且也不可能持久。

2008年5月16日 星期五

自由心靈

為將於六月下旬在德州聖安東尼開幕的個展(展出內容為紙上作品)與作品集寫的序。

***
自由心靈-自序


在漫畫與卡通充斥的年代裡成長,年幼的我一直有個夢想,長大以後要成為風靡大眾的漫畫家。然而順著升學的道路走下來,我長成一位工程師,而不是漫畫家。當我決定離開工程職位、遠赴異鄉到芝加哥藝術學院學習的時候,心裡想的還是要做一名插畫家。不過也許插畫這玩意兒對正統藝術學院來說太商業了吧,學校裡幾乎沒有相應的課程。最後當我畢業時,專長是油畫。

那些從小跟隨著我的筆下卡通人物,即使置身藝術學院也只能躲在我的素描筆記本上,偶爾露出來逗樂鄰座的同學。直到畢業前夕,畢業展都準備好了,同學們基本上進入鬆懈狀態,我自然也不例外;沒心思再使勁琢磨油畫,我把一些隨興用鋼筆畫的小圖拿到期末評圖課堂上,出乎意料地獲得相當正面的反應。大家認為這是可以繼續發展的方向,建議也許不必局限於單色硬筆線條,可嘗試軟筆的粗細變化,或加入色彩。很快學期結束,眾人各奔東西,我在經濟壓力下隨即投入一份當地的全職工作。

全職工作期間由於時間與精力的限制,以及其他種種因素,將近一年我沒有辦法進行油畫的創作。當創作慾望湧上來時,我就拿出一張紙,隨心所欲地畫些滑稽兼嘲諷的黑白小圖。靈感從筆下自然流出,從不須打草稿。2002年回國後油畫又成為我創作的主軸,但這類紙上單色即興創作始終沒斷過。

前幾年有機會認識一些書刊雜誌的編輯,對方起初看到我的紙上作品,覺得有部份適合直接拿來當他們出版品的插圖,而開啟合作契機;但是當後續案件要我配合他們的需求來製作插畫時,往往搞得不歡而散。於是我終於明白,自己確實沒有資格成為職業插畫家;我無法按照別人的指示與喜好來創作,我只能畫自己想畫的東西。想想這也沒什麼奇怪;當初學藝術,為的就是追求心靈上的自由;如果迫於生計,連創作都還要聽命於人、讓客戶下指導棋,那還不如接工程方面的工作算了。因為這個堅持,我得以保有創作上的純粹。

藝術創作是一種本能的衝動。因此,創作出來的作品反映了藝術家自身的特質,包括想法、個性、人格,以及感興趣的事物等等。而即興創作係直接投射當下精神關注的面向、包括潛意識在內,所以就是藝術家最真誠的表白。這些年來,我的紙上即興作品一直是我未經修飾的心靈聲音;聆聽這聲音的同時也讓我更了解自己。就某個觀點而言,兒時的夢想現在不僅已經圓了,甚至超越了-長期的習練讓我磨出克當漫畫家的繪畫技巧;除此之外,不為滿足任何人的需求、只要真實表達自我的創作思維,讓我的人格能夠完整地在作品中呈現,從而賦予它們獨立存在的精神。

藝術創作之於我,是一種不容侵犯的自由,也就是心靈上真正的自由。我很幸運,能擁有這些。

2008年4月

2008年4月16日 星期三

隨機接龍 Exquisite Corpse

隨機接龍 Exquisite Corpse,綜合媒材於紙面,20件 33x28公分



"Exquisite Corpse"是一種藝術家之間常玩的遊戲;以前我在芝加哥的時候,和同學到酒吧去,大家若覺得沒啥話題可聊,就會有人拿出一張紙,隨意畫些東西,然後把紙捲起來,剩最下邊的一點圖案露出來,然後第二個人根據這個“線索“發展出新的圖…這樣一個個人傳下去,最後把整張紙打開,就會出現線條連貫但內容毫不相關的圖畫,通常看起來挺滑稽的。遊戲的名稱也是用兩個擺在一起毫無意義的字眼"Exquisite"與"Corpse",來凸顯其本質;中文按照字面直接翻譯的話是"精緻的屍體",但是我想,用符合意義的“隨機接龍“稱呼應該比較妥當。

台北個展之後的這批新作,用的就是"Exquisite Corpse"遊戲的概念,以接續前一張畫邊緣線條作為下一張即興創作的起點。當然,為了增加變化與趣味,方形陣列與色紙交錯位置是於一開始就計畫好的。較之前的“旅程“、“狂想曲“系列更進一步,這批紙面作品混合幾種媒材—或者只能算不同種類的顏料吧,以鋼筆為主,另外間歇使用壓克力顏料、水彩、白色水粉,以及墨汁~對啦,就是書法國畫用的,讓作品變化更豐富多樣。也是湊巧朋友送給我幾張手工紙,特殊的吸水性不適合我以往精細軟筆水粉畫的做法,但用鋼筆畫上去卻非常順,於是讓我重拾硬筆(黑白即興作品“狂想曲“最開始幾張就是用鋼筆),並且獲得與以往不同的繪畫樂趣。

像這樣的即興創作實際上非常耗費腦力;為了避免一再重複以前作品裡的元素,我花了將近一個月時間讀新書、找資料、做練習,然後是三個多星期的密集創作~一天只能畫一張,無法勉強。畫到最後幾張,我都覺得腦門發熱、快要虛脫了。系列完成後,我發現頭上有一根白髮~向來我只有處於極端壓力下才會長白頭髮…於是慶幸,總算結束了。

故事

“不是發生在很久以前
也不是現在進行
故事懸浮於另一個時空
無始無終“


故事 Story,墨色紙本,21x112公分,2008




今年這批“類國畫“作品,是我自高中美術課畫過的那兩筆國畫之後,相隔近二十年,再度拾起毛筆和墨汁(我沒有勤快到用硯台磨墨)製作出的產物。起因並非基於“振興傳統文化“的大義,實屬事有湊巧~過去幾年我用來進行單色紙上作品創作的黑色溫莎牛頓牌水粉(Winsor&Newton designer gouache),禁不住北京乾燥氣候的折騰,竟然乾結了,而本地的美術用品店又沒進口此一產品,我只好另尋代用品,結果傳統墨汁雀屏中選;墨汁當然還是配上毛筆好,於是就產生了像國畫的東西。

為何稱之“類國畫“呢?因為我所用的紙,仍係適合插畫用的300磅熱壓(hot press)水彩紙,而不是傳統宣紙。畫出來的東西,似山水、似花鳥、又有抽象元素,無法歸類,也不符合國畫的認知框架。在“詩意“(The Poetic)系列作品裡,還用上我幾年前開始玩的“偽書法“(pseudo-calligraphy)-猛一看像書法但實際上沒有任何文字意義-來製造特定的情調。之所以混用各類元素,係由於我不喜歡順從前人框架的個性使然。從來事情就不是“非要如此不可“的別無選擇;藝術本就講求創意、善用新知,並且“創新“也應該具有比“傳統“優越之處,不單單為新而新。

經歷這批實驗作品之後,我仍然決定接下來嘗試用宣紙創作~畢竟熱壓水彩紙不是最適合墨汁的媒材。至於後續結果會如何?且走著瞧吧。


詩意1 The Poetic 1,墨色紙本,30x40公分,2008


詩意2 The Poetic 2,墨色紙本,30x40公分,2008


詩意3 The Poetic 3,墨色紙本,30x40公分,2008

X

X,墨水、水彩於紙面,28x38公分x4件,2008
"The unknown, the symbolic, the mysterious."


最新系列的作品,繼Exquisite Corpse之後,續用鋼筆表現並以水彩局部著色。用紙為300磅熱壓水彩紙;雖然這種紙畫鋼筆比較辛苦,但可以充分表現水彩的輕盈與細膩。作品的題目是隨便定的~四張紙拼起來的形狀像字母X,所以就叫做"X"。另一組作品"Z"也是同樣的命名法。不規則形狀的拼接法純為好玩-打破畫面形狀應該要規規整整的觀念。當然我決不是第一個做此嘗試的人,不過在紙面作品上用這樣的手法較少見。


Z,墨水、水彩於紙面,30x40公分x4件,2008
"The last one, the sound sleep, the end."

2008年3月2日 星期日

包裝水的迷思

水,佔人體比重的百分之七十,是維持生命最重要的元素。然而急速工業化的社會導致污染無所不在,想得到乾淨的飲水都快變成一種奢求。雖然在城市裡,扭開水龍頭就有自來水,但是出於對政府不信任產生的恐慌心理、加上自我意識高漲,將自來水煮開後飲用的方式已不能讓人們安心,於是包裝水行業應運而生,並且日益興旺。

本文所稱的包裝水泛指所有以容器承裝販售的水,其中又分為桶裝水與瓶裝水;瓶裝水同時涵蓋杯裝及其他類型小包裝水。這樣分類的原因是,桶裝水與瓶裝水的環境危害程度差別頗大,消費心理也不相同。中國的包裝水業近幾年來以每年20%到30%的速度成長;根據2008年中國飲用水市場分析及投資咨詢報告所述,目前桶裝水和瓶裝水已取代碳酸飲料的長期壟斷地位,以40.6%的比例高居行業龍頭。包裝水行業如此龐大而成長快速,其相應的環境危害也到了不容漠視的地步。

先來談談環境問題較小的桶裝水吧。前年剛到北京的時候,我對本地的桶裝水文化感到驚訝,但基於入境隨俗,即刻購置桶裝水用的飲水機安放於住所。不消多久我就明白其中緣由-北京的自來水很硬,亦即水中礦物質含量過高。自來水硬的原因不外乎兩種,一是水源本身礦物質含量高,屬於自然狀況;另外一種,乃是工業化後的普遍現象,係由於水源水質不佳,在自來水淨水過程中使用高量藥物(明礬之類)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