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6日 星期三

老北京四季系列之曉冬

曉冬,布面油彩,90x120公分,2008


曉冬:

今天早晨打開門看見院子裡的景色,我才明白你有一個多麼美的名字。

清晨涼中帶暖的陽光,照著地上的殘雪,反射出淡淡的五彩光暈,給人一種錯覺,彷彿那雪只有柔軟、沒有冰冷。院裡樹木鐵線般向上伸展的枝條將奶油色的天空切割出幾何拼圖的趣味。背光的牆面泛著柔和的灰藍,更襯托向陽處的繽紛。帶著寒意的空氣撲面而來,讓我一下就清醒了;房內燒著的炭爐卻仍舊暖洋洋地烘著我的背,並將窗紙染上一層淡紅。既溫暖又清涼,寂靜卻愉悅,在空無中流露著生機。我第一次體會到,冬日破曉,可以這麼地美。

之前我從沒注意過北國冬日之美-或者說,是心裡排斥而有意忽略吧。怕濕冷又怕走路滑倒,所以我並不喜歡人人都認為浪漫的雪。獨自在異鄉已經夠孤單了,所以我不欣賞寂寥之美。冬天總是想念南方;雖然葉子少了些,顏色枯了些,但無論如何眼裡看見還是綠綠的,不寂寞。這應該算是一種不認份的心理驅使;不願意接受眼前環境的不如意,於是排斥、忽略身處的地方,把所有美好的想念投射到遠方。逃避現實啊,我一直都是。也許就在今天清晨我的心終於平靜下來,這才看見北國冬日獨有的美;或者,是美麗的曉冬,撫平了我的心?沒有答案,也不再重要。

我想,自己很久都不會回鄉了。在這個時刻念起遠方的你,一切可好?

知名不具

2009年11月16日 星期一

老北京四季系列之靜秋

靜秋,布面油彩,90x120公分,2008


靜秋:

當一片黃葉穿過胡同裡的陽光從我眼前迴旋飄落,我幾乎以為,下個瞬間,你會在背後喊我的名字,然後跑上前來,給我一張比陽光還要燦爛的笑臉。

但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無憂的學生歲月與胡同裡的家一起,被城市發展的腳步夷為平地。和其他多數人一樣,我現在有個比老家大得多的公寓,設施還可以,就是位置在城市的邊陲,周圍除聳立的樓房群以外別無他物。下班之後我通常晚回去,一方面避開尖峰時間交通,另外的原因,始終感覺那兒只是個宿處,不是家-我認知裡的家,不應該在對門鄰居不相識的冷冰冰大樓群裡。

所以我不時到城裡僅存的老胡同區走走,彷彿自己仍然在其中生活著。尤其像這樣黃葉滿天、屬於你的季節,回憶化成迎面撲來的風,沒處躲去。走在窄窄的胡同,踏著地面落葉、看眼前一樹耀眼的黃,我嘴角不禁浮出微笑;『灰色和黃色,』你曾說,『輝煌的道路。』是呀,這既舊且小的路,就是我們的輝煌道路-或者至少是我的;也許遠赴異國追求夢想的你,已經找到真正的光明坦途。然而尋常如我,與你並肩行過的那些日子,卻是我所有的光輝。

你決定要走的時候,我沒敢開口留;之後也一直沒敢問,你的夢想是否已實現、打算何時返鄉。但是此刻我想知道,你的夢想,必須在遠方嗎?故鄉於你夢裡,可有一席之地?故人,可等得到你歸來?

知名不具

2009年11月7日 星期六

私風景.我想看.新銳藝術家創作展

11/14~12/12 陳敏澤、林儒鐸、林煒翔、馮珉彤
開幕酒會11/14(六)下午3點
國泰世華藝術中心 (02)27170988,http://gallery.cathaybk.com.tw/
台北市松山區敦化北路236號7樓(近捷運松山機場站),開放時間:週一至週六10:00~18:00 (週日及國定假日休館)

2009年10月16日 星期五

"河口"獲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

河口,布面油畫,105x75公分,2006-9



我的油畫作品"河口",中選今年度國立台灣美術館(簡稱國美館)的青年典藏計畫,成為我第一件公共收藏(Public Collection)作品。河口曾於2007年的個展展出(相關介紹參考先前的貼文 http://www.mw.net.tw/user/mintsechen/blog/2007/05/26/15807/57758/),不過今年初我對其進行了局部修改,使之更為出色-畢竟這兩年多來功力又進步不少-總算它沒辜負我的期望。當然我要感謝計畫評審委員慧眼識英雄,以及國泰世華藝術中心的推薦~沒有畫廊推薦,我自己是不可能直接遞申請表的。並希望日後更好、更具代表性的作品能夠加入公共收藏之列,庶幾成全我“藝術為大眾服務“的心願。

都蘭山下,太平洋濱

都蘭山下,布面油畫,90x146公分,2009


太平洋濱,布面油畫,75x206公分(雙聯作),2009


台東是我的童年故鄉。潘安邦的外婆家在澎湖,我外婆家在台東市。年幼時每逢父母要出遠門,便把我留給外婆。台東縣面積頗大,當年除了飽覽鐵路沿線風光之外,我這小小人兒的足跡也就分布於台東市區到小野柳之間。聽說都蘭,是很後來的事情,主要還由於都蘭糖廠藝術區的緣故。

2008年春節前陪父母至東部旅遊,行程由我安排;因為想一探糖廠藝術區,在都蘭安排了一晚住宿。為配合雙親需求,找的是精緻型的民宿。房間外面有一大片草皮和花圃,左側不遠處就是都蘭山,正前方遠處看得到海,晚上天氣好時可以觀星。民宿主人頗熱心,還介紹我們附近一處遠眺都蘭灣的最佳景點。糖廠也去看過,買了點手工藝品和音樂CD。結論是,只住一個晚上太可惜了。

今年為準備台北的展覽,畫幾張風景,很自然想到都蘭。當然啦,"都蘭山下"並不是民宿前的實景,有所參考而已;那些花圃池塘小房子是我"種"出來的,算是自己理想中的鄉居吧。"太平洋濱"也是經過空間調整重新構圖的遠眺都蘭灣景,並去除了些我不想看到的東西,例如沙灘邊上的豪華旅館…。世事不盡如人意,完美只留在想像中。

2009年8月21日 星期五

2009 Art Taipei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8/28 - 9/1

我的幾張新作品由國泰世華藝術中心推出~

2009.8.28~9.1
展出時間:AM 11:00 至 PM 7:00(9月1日至PM 6:00)
展覽地點:台北世貿一館,展位 C17
     台北市信義路五段五號
大會門票:全票200元,優待票150元

2009年8月16日 星期日

悠閒時光

伴,布面油畫,60x80公分,2009


待,布面油畫,73x60公分,2008


創作這個"悠閒時光"系列,並不是因為我真的很閒,而是想要提醒自己,牢記生活中那些少數輕鬆自在時刻的心情。當然,畫裡的主角們本質上都是人。不畫人而畫貓狗,主因是用動物與人的通性做隱喻本來就很有趣;另一方面,若描繪人物有可能因為服裝、身形的表現法,讓觀眾把畫中情境與某種特定類型的人連結起來,而窄化了我所要表達的意境之普及性。悠閒自在,可以屬於任何人。

系列中的"伴",描述逆境中友情的溫暖。畫面的配角-垃圾桶、舊腳踏車、不起眼的盆栽,暗示場景發生在後街;所以畫中主角,自然就是街犬。街犬也有街犬的尊嚴與快樂~我想所有窮藝術家應該都了解我在說什麼吧。

"待"也表現一種互動關係,只不過被等待的對象沒有出現在畫面裡。至於其他4張,則是表達自得其樂的幾種狀態。

李可染語錄

六月初到北京畫院美術館參觀【實者慧-鄒佩珠、李小可、李珠、李庚捐贈李可染作品展】。這次展覽可謂精品盡出,令人心曠神怡。我的習慣是遇到非常欣賞的展覽,都會不惜重金購買展覽圖錄,本回也不例外。厚重的作品集裡面特別的是,每幅圖版的側頁,都附有一小段李大師的藝術見解,讀下來彷彿親聆大師教誨。於是將其中令我擊節讚賞的部份,集成這篇「李語錄」,與同好共勉。

適用於各類型藝術創作的最高指導原則:

「藝術永遠要求精粹,藝術形象不能是普普通通的。」

「創新,是在傳統的基礎上,深入觀察研究客觀世界,從而得到新的啟發,以至發現前人沒有發現的規律,因而創造了與前人不盡相同的藝術風格、表現方法,這絕不是隨隨便便可以倖得的。人離開客觀世界和前人的成果不會創造出任何東西來的。」

「正確的思想認識對藝術工作者來說,永遠是個先決條件。它永遠指導著藝術工作者的行動,所以任何時候都不應當忽視思想鍛鍊和理論知識的追求。但是僅僅有了正確的思想,還不能說就已成了藝術家。藝術家還必須有了足以表現他思想認識的技能,才能完成具體感人的作品。否則他腦子裡想得再好,手上或身上表現不出來,這就如有了充足的電流,卻遇上了絕緣體,就不會發生任何作用。」

「假如有人認為美術工作者只要有了思想、生活和一點寫實的技巧,就可以如探囊取物似的把一切都畫好了,那就是把藝術創作這件事看得太簡單了。藝術是從生活裡來的,藝術工作者不能深入生活,他就不可能創造出真正的藝術。可是生活卻不就是藝術。生活對藝術工作者來說,它永遠是原料而不是成品。生活的礦石不經過千錘百鍊如何能成為純鋼!而且藝術既是一種創造性的工作,藝術工作者任何一個新的意圖差不多都要經過一段艱難的歷程才得實現。」

2009年6月16日 星期二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

北部風景紀事-田園,布面油畫,103x75公分,2009


從藝十餘年,風景畫一直佔據我創作中相當重要的部份。在事事求新、求變、求速成的社會風氣下,從事風景畫此一具有豐富歷史傳承的藝術類別創作,經常被視為「守舊」的代名詞。記得當年於芝加哥藝術學院學習後期,我選修的高級繪畫班指導老師之一曾問我,班上同學們都在追尋特立、個性化的題材、媒材或表現方式,為何我偏選擇把絕大部份心力投注在風景油畫創作?老師當然清楚,要弄些稀奇古怪、引人注目的東西,對我而言絕非難事。我的回答是,首先,對大自然的熱愛驅使我謳歌風景;再者,我追求「雅俗共賞」的藝術境界,欲達到此種境界的先決條件之一,乃是作品主題易於引起大眾共鳴,而風景畫正符合這樣的條件。

那場對話之後將近十年過去了,我對風景畫的執著始終未變,但創作心境則略有不同。從一開始我便認定,風景畫的目的並非忠實地反映現狀,而是將創作者的思想、心境、期盼、美學認知與繪畫技巧,投射到題材上,由是創作出比現狀更美好,並具備個人風格的藝術作品。隨著時間推移,我對「美好」也有了深層的認識-不只是視覺美,還能夠感動人心。怎樣的題材與表現手法,有能力感動最多觀眾,是我近年創作時最主要的考量。我的藝術,要為多數人服務。

想要感動觀眾,先要能感動自己;因此我選擇入畫的題材,大部分是自己擁有美好回憶的地方。此外,由於消費型社會鼓吹的無限慾望擴張,使得人們對自然環境狂飆破壞,我創作風景畫-有些是消逝中甚至已消逝的風景-的目的,也是希望提醒觀眾,回想起自身在大自然中曾獲得的安寧和愉悅,進而對「幸福」的本質有所體悟,最好再對環境問題多一點關注與反思。創作【北台灣風景紀事-田園】時,適逢農村再生條例鬧得沸沸揚揚之際,內心可謂百感交集-這樣美麗的農村風景,我還能看多久?政府政策上輕視農業,放任甚至加速農村破敗;田園將蕪,要歸去到哪裡?當城市擴展到極限、一切都商業化之後,人們還能去何處尋求心靈的平靜?

讓我們起身做些改變吧,在太遲之前。

2009年4月16日 星期四

小池故事

小池故事,布面油畫,一組6張,每張55x28 cm,2008-9



顧名思義,"小池故事"就是環繞著一個小池塘發生的形形色色。由於構思並非來自實景、基本上出於記憶,免不了,這個小池塘是非常台灣的,或者至少非常南方的。部份圖像有照片作參考-那兩朵荷花、一隻翠鳥與一根枯木、幾片慈菇葉子、兩棵樹-其餘則憑印象加想像。畫布尺寸比較特別,係因不喜浪費材料,用定做大畫布剩下的零頭布做的,面積大約與標準8號畫布相當。上回用這麼小尺寸創作已經是五年多前了--首次個展的"方塊觀點"系列。時隔多年重作馮婦,費了一番工夫才漸漸習慣,再度找回手感。

作畫的程序也與往常有些不同。幾乎從剛開始學油畫起,我就養成了打彩色底的習慣;均勻單一的底色為整幅畫的色彩定下基調,有助於整體感的建立。但是"小池"系列由於畫布小,底色係用一天工作結束、清理調色盤上剩餘顏料時,隨意亂塗的。事實上,系列構思的起點就是這些不規則分布的色塊--大塊紫紅色可以變成荷花,綠色與褐色混雜中有一塊亮藍、正好描繪樹叢間的翠鳥...等等。構思並非一蹴而就;開始時只有素描本上非常粗略的線條稿,實際動手後又再三反覆修改,因此作畫期間拉得比原先預期要長。這其中也有心態上的轉變:不自我設限於最初的計畫、不訂完成期限、不拘風格表現法,只關心一件事~如何能將畫面做到最好。我盡力了,觀眾應該也會喜歡吧。

啁啾鳥事

台灣鳥系列,布上油畫,共7張,每張35x27公分,2009



我這輩子自己決定買的第一本書,名為"大自然的精靈-台灣的野鳥世界",作者張萬福先生。那年我八歲,小學三年級;某日教室樓下穿堂出現個臨時小書攤,好奇前往觀看,被這本書精美的圖片和全版彩色銅版紙印刷深深吸引,即便口袋裡沒錢,還是老神在在地對攤商說,這本書我先訂了,明天拿錢來取,可別賣給別人啊。回去跟父母說,雖被嘲笑囊底無錢口氣還那麼大,仍不為難地把書錢如數給了我。那是個公車學生票只有一塊五的年代,這本書就要一百多塊。我們家一點也不富裕,但父母對孩子書籍方面的開銷頗為慷慨。這本"台灣的野鳥世界",可說讓我與翩翩飛羽結下了不解緣。

雖然愛鳥,我並不是扛著大砲望遠鏡到處追逐鳥蹤的賞鳥迷,只不過到野外玩的時候會留意鳥兒的身影。因此,需要遠距離觀察的候鳥、或生性害羞而神出鬼沒的鳥種,我總搞不清牠們的名字和特徵。千里迢迢追看"名鳥"的興頭,也不屬於我這種人;所以黑面琵鷺之類的瀕危貴客兼媒體焦點的照片看過無數遍,本尊卻未曾相逢。然而無緣識荊,並不妨礙我對棲地保育的關注。這批新作,刻意挑選具有指標意義的鳥種,背後仍是我一貫的環保理念。

六種鳥分屬兩個範疇:一類是瀕危、環保新聞性非常高的八色鳥、水雉和丹頂鶴;另一類是分別在平地、低海拔與中海拔山區極常見的夜鷺、紅山椒鳥和台灣特有種藪鳥。前一類我其實都沒親眼見過,不過拜其聲名顯赫與網路發達之賜,照片並不難找。這批作品就是在圖鑑與網路照片的輔助下完成的,在此向那些素昧平生的攝影師們致上最誠摯的謝意。

八色鳥是反湖山水庫運動的主角。這種美麗、稀少又害羞的"夢幻之鳥",全世界密度最高的棲地,當初正位於台灣雲林縣、湖山水庫的預定地。當然,隨著水庫開始動工,也不能再稱之為"預定地"了;毫無意外,當地八色鳥的數量隨之銳減。湖山水庫附近、目前被政府公告為土石禁採區的湖本村,也是八色鳥的重要棲地;十年前面臨陸砂開採政策破壞環境的危機時,本地與各方環保人士以八色鳥為主要號召進行反陸砂環保活動,歷經多年努力最終獲得成果,保住了湖本村寧靜的環境。

台南官田出產阿扁,也出產水雉這樣優雅尊貴的鳥兒。水雉喜歡棲息在菱角田,因此鄉土名為"菱角鳥",總是用腳趾極長的雙足在浮水植物的葉片上"凌波微步",而又有"凌波仙子"的美譽。當年高鐵路線規劃,穿越水雉的重要棲地,後來在環評中被要求於附近另覓場地營造替代棲地,也就是現在的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的前身。官田水雉的復育,算是台灣環保與開發之間多如繁星的爭戰中,極少數環保獲得正面成果的例子。

台灣本來不在丹頂鶴南下過冬的路線上,但是2004年,一隻後來被暱稱為"阿丹"的丹頂鶴迷路來到台灣北部,不久於飛經新竹空軍基地時,被軍方散彈擊落,鬧上國際新聞,台灣成為野蠻的笑柄。阿丹幸而未死,傷癒後的野放卻因政治問題遲遲未決,成為動物園的囚徒。2007年台北縣金山再度有一家四口丹頂鶴現蹤,引發賞鳥熱潮;然而丹頂鶴家族落腳的溼地,政府又要開條大馬路一刀兩段。開發至上的台灣,能容的下丹頂鶴嗎?

平地上幾乎有水塘的地方就有夜鷺。白天夜鷺多半縮著脖子、停在突出的樹樁、枯枝上歇息,看起來像沈思的哲學家,十分有趣。公鳥鮮紅色、母鳥艷黃色的紅山椒鳥,在春天的台北縣烏來,不用費什麼工夫便能見到其雙雙對對的可愛身影。活潑聒噪的藪鳥,在中部的溪頭、杉林溪以及其他中海拔山區樹叢裡隨處可見,甚至還會跳到路邊散散步。這三種鳥兒雖然不像麻雀那樣無所不在,但稍微留心即可發現。許多時候,人生過得是否有意思,便在於有沒有"留心"。

這個鳥系列其實也仍存有我一貫"以物喻人"的精神。至於我想表達的是什麼樣的情緒或關係,就請看倌自行體會,不多說了。

2009年3月26日 星期四

護健康、做環保、拼經濟,一舉三得靠走路

四體不動,毛病上身;運動和飲食是維護健康的兩大支柱,毋庸置疑。以養生為目的,一般傾向選擇溫和的運動類型,不容易發生運動傷害、也比較能夠日久成習慣。 然而在不斷推動所謂「現代化」的過程裡,不要說其他運動了,就連最本能、簡單的「走路」,也成為時尚城市居民避之唯恐不及的苦差事。

平心而論,在大城市的地面上行走,通常不會是太愉快的經驗。首先,混凝土鋪面堅硬冰冷,如果鞋底的抗震保暖度不夠,走久了雙腳可是會受傷的。過多車輛排放的廢氣,吸進肺裡造成的損害可能把運動肢體的正面效益全給抵消掉。若再加上路旁人行道狹窄甚至闕如、光禿禿不見行道樹;寬闊無比的馬路上方縱橫交錯著車行高架道,行人過道或天橋卻不知遠在何方;在城市裡走路,確實是一樁苦差事。話說回來,是誰讓城市裡愉快的散步成為一種奢侈?

從某個角度看,所謂建立現代化消費型社會,即是人類用剝削自然的方式,來躲懶以及徒勞無功地試圖填滿慾望的無底洞;最終無法逃避被慾望吞噬毀滅的命運。可以走路、騎自行車或搭乘大眾運輸系統抵達的地方,為什麼一定要開車前往?就算有必須開車的理由,為什麼不能選擇小排氣量車種,非要在城裡開高耗油、高排氣的豪華休旅車?除了無良商人以日益精進的行銷手法,不斷扭曲人們價值觀並助長貪慾,「城市規劃失當」是另一把劈毀行人路權與城市生活品質的巨斧。

標準的發展失控城市是這樣形成的:規劃之初由於短視,將城市分割成一塊塊大面積、單一功能取向的區域,例如金融區、百貨零售區、文化藝術區…等等;但是這種做法,巨幅提高了從業人員和使用者,其住家與功能區的平均距離。日常往返的距離一拉遠,人們對機動車輛的需求自然上升。如果再加上為地產開發利益而將原先位處市中心的住宅區往郊區遷移,以及大眾運輸系統不發達,城市車輛必然在短時間內暴增。再者,主政者根本上認定路權屬於機動車輛而非行人,因此當車輛增多、交通出現壅塞時,唯一的對策就是不斷拓寬馬路、新建快速道路。然而馬路拓寬的速度永遠趕不上汽車銷售量,反倒產生馬路愈寬、堵車愈嚴重的怪現象。於是,人行道縮減或消失、行道樹砍除,車輛廢氣使空氣品質不斷惡化,日益擴張的柏油和水泥覆蓋面夏日蒸騰、加劇熱島效應。此外,當地表絕大部份面積被不透水材料覆蓋,將改變地區的微氣候,使城市日益乾旱。終於,漫步街頭成為一種折磨,而居住在這樣的城市,也已經沒有什麼生活品質可言了。

2009年3月16日 星期一

2009 SAIC Alumni Calendar of Events 芝加哥藝術學院校友行事曆

 母校今年的行事曆--也就是有我的作品圖片入選登在上面的--歷經漫長旅程後終於在前兩天抵達我家。校友事務辦公室去年聖誕節前第一次寄發行事曆給我,但顯然那個小包裹於中國的茫茫郵海中不知落入誰手。農曆年後我請求辦公室再寄送一次,經過一個多月、在我以為它又被沒收之際,總算到了我手上。真是得來不易呀!打開包裹,內容物的模樣頗出乎意料之外~給諸位看看囉!

封面




拉開一長條(注意看有我的圖喔)




全部展開圖片頁



全部展開的內頁(月曆)



我的圖頁



我所在的月份頁



設計製作行事曆的團隊把我放在七月,也就是我的生日月份,不知是故意或巧合~我想不可能剛好12位藝術家都出生在不同月份吧。七月是學校最少事情的時候,也是大家出外玩樂的季節,挺適合我,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