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靈毓秀武當春,布面油畫,182x65公分(二聯作),2018
我和太極拳結緣,算算也有十幾年了。當初因為筋骨問題經常引發身體不適,朋友介紹我參加某太極拳協會,每週一次的團練,地點就在離家不遠的國小。練習一段時間之後,身體情況明顯改善,自此對太極拳的功效深具信心。不過,我天生是個沒辦法在體育活動方面努力精進的人,身體狀況改善一些,惰性便起;再加上搬家(自己或協會)造成距離的阻隔,很容易失掉堅持的動力,因此我練拳總是有一搭沒一搭,入不了門,但這並不改變我對太極拳的好印象。
眾所周知的傳說,太極拳祖師爺張三丰,創業基地是湖北武當山。我練拳既沒入門,又不信教,也就從未有上武當山朝聖的念頭。但命運就是這麼奇妙;今年4月陪父母參加的旅行團,主打湖北深度遊,武當山自是重點之一。旅行社的行程介紹如此描述:武當山古名太和山,相傳為上古玄武得道飛升之地,有「非真武不足當之」之謂,是道教聖地之一。其景以雄為主,兼有險、奇、幽、秀等特色。春色山巒滴翠、夏日雲飄霧繞、金秋林疏葉紅、冬季銀妝素裹,古人稱有「動八景」和「靜八景」。唐宋元明清均在此有建築,其中明代最盛。
行程安排在武當山遊覽兩天,基本上就是幾個重點走馬看花。第一日早上先遊覽金頂,亦即武當山最高峰—天柱峰頂(海拔1612米)的太和宮,其頂端金殿為明代銅鑄鎏金仿木結構宮殿式建築,輝煌一色,燦爛奪目,是中國現存最大的一座銅殿。金殿內供奉真武大帝金身坐像,據說是按照明成祖朱棣的樣貌塑造的。遊客通常乘纜車到太和宮下方不遠處,再登階梯上去。金殿所在平台頗為狹小,擠滿了遊客,以至於我煩躁到忘記突破人群去看一眼真武大帝的尊容...
殘念。不過花30RMB拍張到此一遊照片,就順便獲贈美美的金殿航拍和祖師金身照,也差堪告慰了。
下午遊覽南岩宮,由停車場走步道過去。南岩宮建於南岩(又名獨陽岩、紫霄岩)峭壁之上,號稱媲美懸空寺,最盛時期大小房舍共460間;如今存石殿、南天門、碑亭、兩儀殿等建築。宮內目前最著名的是兩儀殿外的龍頭香,突出懸崖將近3米、寬約30公分的石梁,呈龍頭狀,頂端置一香爐。龍頭香正對著武當金頂,下臨深淵,歷來燒香客失足墜崖者不在少數(以身殉道?),清康熙年間遂明令禁燒。
從停車場到南岩宮的這段步道,是我整個武當山行程中最怡人的~因為第二天下起雨來,而且後面的景點都是下車走沒幾步就進入宮廟,感受不到山林的仙氣,只有人擠人的俗氣。以海拔論,武當金頂1612米,相較於台灣動輒3000米的百岳,似乎不算什麼;但是武當諸峰與山谷間的高差極大,且山頭林立(號稱72峰),谷地狹窄,因而十分險峻雄偉。山區水氣豐沛、植被茂密,時值初春,新葉與春花競相萌發,嬌豔欲滴、靈氣逼人,不愧仙山之譽。旅途尚未結束,我即決定返台後要以武當山為題創作,且以感受最深的南岩景區沿途風光為主。
為強調武當山的高峻,我選擇直式構圖,並仿照中式條幅的比例,但用兩張畫布拼在一起;這種雙拼式作品,除了上下統一的構圖,單幅亦須各自有獨立完整的構圖,所以要注意的細節更多。金頂天柱峰,自然高坐畫面中軸頂端,且因我不須在畫面上方題字,天頂部分留的空間就少。南岩以朝天柱之姿,獨立於畫面右側。這裡順便說明一下:我係用國畫山水的佈局邏輯來構圖,亦即「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概念~將實景加以誇張扭曲,產生戲劇化效果。真實的南岩宮下方是峭壁,但還沒到垂直的地步,也沒那麼多裸露壁面,我為了畫面效果做誇張表現。天一湖位於南岩下方的山谷,但你到現場不會見到千仞峭壁入水之景,而且水色也沒畫裡那麼清。畫面中的兩個建築群,是我從步行沿途拍攝的照片裡摘出(回家上網查了半天,才確認二者分別是榔梅祠與烏鴉嶺停車場,後者即步道起點),其與金頂和南岩宮的相對距離,也不符合真實情況。總而言之,故事就是故事,畫就是畫,全部當真,就沒意思了。
中式山水構圖的特色之一,就是經常轉換視角,即所謂的「散點透視」,相對於古典西畫慣用的單點透視,更能製造「可居可遊」之感;何況我確實遊走過現場,沿途令我印象深刻之景,盡皆入畫,構成視角游移的動線(雖然金頂附近的稜線是根據網路圖片拼湊出來的...
當時天候不甚佳,雲霧籠罩看不見)。為凸顯山勢險峻,我採取傳統山水畫裡未見的俯視近景——步道下方新葉叢發的山坡,放在畫面最左下角,也是觀眾看此畫時,視線必須往下的位置,非常自然。隨著視線上移,眼前景物距離也逐漸拉開;比步道高度略低的小山頭上,瀟灑挺立的松樹配上一旁的粉嫩山花,煞是好看。繼續前行,山腳下的天一湖映入眼簾,視線順著峭壁往上,南岩宮高聳入雲,岩頂松樹傲立虛空,臨風生威。
到這裡插個話,說明雲霧的用處——其實跟舞台劇換幕差不多。因為散點透視、場景方位不停變換,無法合理地在畫面上連接轉換時,就用雲霧帶過。事實上像武當山這樣的地形,出現雲霧繚繞的情況乃家常便飯,用來換幕再恰當不過,同時可以舒緩繁複筆觸引起的壓迫感~有緊有弛,製造令人精神愉悅的節奏韻律。此外,在榔梅祠(畫面上半部正中央建築群)與主峰之間加一條雲帶,視覺心理上拉大兩者之間的距離,使主峰顯得更加高聳。
這幅畫裡,我也行禮如儀地在幾處細節走了一下傳統套路:上下幅各一道瀑布,是刻意安排的,並非來自現場觀察;不過,大雨過後山壁出現暫時性瀑布,也很平常,並無不合理之處。下幅左下角的樹林底下,蜿蜒著一條小步道,有一名挑夫在行走;右下角幾棵枝幹分明的花樹,也是山水畫常見的配置手法。又因為我把南岩宮擺在上幅,只好於下幅中右、天一湖附近杜撰幾間民宅,以補屋舍之缺。下幅峭壁旁邊的雲朵前,雙鷹比翼翱翔,庶乎不至於空山寂寂。榔梅祠是傳說中真武大帝修行處,加上武當的宮廟色彩規制,建築物皆為紅牆(非宗教建築為灰牆黑瓦),紅色的榔梅祠置於上幅正中央,象徵著「武當之心」。中段雲海的色彩部分,套用了「五色祥雲」的概念。我又在天柱峰頂製造太極雲,這樣觀眾不必看標題,也能猜出此畫主角為誰。
前面提到武當「動八景」、「靜八景」,我從遊覽到創作,都沒有特別關注這部分;等到開始寫文章、查一堆網路資料,才發現有趣的巧合。動八景全部和動物有關,我一樣也沒見著,更沒想到,就略過不提。靜八景分別是:天柱曉晴、陸海奔潮、祖師映光、平地驚雷、烈火煉殿、金殿倒影、月敲山門、空中懸松,其中便有三項出現在我的畫裡。天柱曉晴:日出時陽光最先照到的,自是位處最高點的太和宮金殿;在畫面尺寸比例上我無法畫出金殿,所以就把天柱峰頂染金。陸海奔潮,就是峰間雲海。空中懸松,指的是南岩頂端的松樹。說到松樹,向來為中國文士所看重,而見到武當山的松樹(也許該去查一下品種?),更能理解其被看重的原因——濃密的混合林中,獨見松樹鶴立於樹冠層上,墨綠的枝葉伸展開來,層次分明,飄逸中帶著韌勁,真格兒是道骨仙風。因此,松樹在我的「鍾靈毓秀武當春」裡,扮演著重要角色。其實,我無意間畫出靜八景中的三景,並不是真的巧合,只不過證明,大家對武當風景的重點,所見略同罷了。我只在武當走馬看花兩天,印象最深、或能夠想像到的,當然會是他人眼裡的重中之重。這也是為何我一直偏愛風景/山水畫——觀感的普及性,眾人共同的感動。
最後談談繪畫技法。下幅前景山坡,屬於純粹的油畫風格,並有我開發出來的獨特表現法,特別在俯視角度的部分;不過右下角的幾棵花樹,間用了中式輪廓線勾勒法。稍遠一點,峭壁開始往上的山體部分,就算走中國風了,線條勾勒(其實大部分用留的)為主要表現,色彩以塊面填色為主,產生一種裝飾化風格。我的獨門絕招,在透過色線的粗細、色調、明暗變化調整,於傾向平面裝飾風格的畫面上,製造出距離深度感——前景山坡、南岩峭壁、天一湖後方山坡、烏鴉嶺、榔梅祠到主峰,前後空間次序非常明確,隱約呈現3D視覺效果。當然,從山谷到主峰頂,暖綠轉冷綠再轉青綠然後青藍,加上遠山的灰藍到灰紫,符合自然光效的色彩變化,也強化了空間感。中段雲海算是中西技法混合表現;天頂的朝霞,又是我另一絕招——不用特殊色料(金粉或螢光色)的情況下,巧妙運用對比和近對比色造成的視覺不穩定,呈現出金光閃閃之感。整個畫面裡,中國山水畫空間構圖三遠法:平遠(平視)、高遠(仰視)、深遠(俯視),全部派上用場,轉折如意,絲毫不覺突兀。
總之,「鍾靈毓秀武當春」集合了我精煉20年的油畫技法、一輩子浸潤的中國思想哲學、以及從傳統山水畫習得的架構準則,是我跨入「油畫山水」新境界的里程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