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8日 星期五

中國古代五音十二律之頻率計算


        向來對樂理沒甚研究的我,竟然會來寫這篇文章,只能用世事難料來形容啊。話說前一陣有感於自己年近半百,對於本國傳統哲學與民生息息相關的部分——也就是農民曆的製作原理,幾乎完全無知、不接地氣到了汗顏的程度,於是乎網購一本「欽定協紀辨方書」,準備好好自修一番。協紀辨方書的第一章「本原」,關於十二律的部分,直接引用史記「律書」的部分內容;我想說要瞭解透徹,應該回溯原文,於是便把家藏的中華書局版本、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拿出來,翻到卷二十五律書第三,好好研讀研讀。

        史書的重點在於政治,禮、樂,五音十二律,都是為理政而制定(坐實了藝術為政治服務的觀念);其中十二律,上應天氣(季節)、下接地氣(方位)、成於人氣(演奏),所言甚是玄奇。不過,我認為研究應該以科學證據為基礎,那些五行生剋的理論解釋,在沒有科學證明或反證的情況下,只能存而不論。然而,律書中提及十二律數的算法,也就是以竹管製作標準音律之器——律管(功能類似音叉),各音律對應之律管長度;這部分屬於單純的數算,不涉及玄學,剛好可以印證一下,中國古音與現代標準音階的關係。史記律書關於律數的記載如下。

———
律數:(註
九九八十一以為宮。三分去一,五十四以為徵。三分益一,七十二以為商。三分去一,四十八以為羽。三分益一,六十四以為角。
黃鍾長八寸十分一,宮。大呂長七寸五分三分二。太簇長七寸十分二,角。夾鍾長六寸七分三分一。姑洗長六寸十分四,羽。仲呂長五寸九分三分二,徵。蕤賓長五寸六分三分一。林鍾長五寸十分四,角。夷則長五寸三分二,商。南呂長四寸十分八,徵。無射長四寸十分三分二。應鍾長四寸二分三分二,羽。

生鍾分:
子一分。丑三分二。寅九分八。卯二十七分十六。辰八十一分六十四。巳二百四十三分一百二十八。午七百二十九分五百一十二。未二千一百八十七分一千二十四。申六千五百六十一分四千九十六。酉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八千一百九十二。戌五萬九千四十九分三萬二千七百六十八。亥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分六萬五千五百三十六。

生黃鍾術曰:以下生者,倍其實,三其法。以上生之,四其實,三其法。上九,商八,羽七,角六,宮五,徵九。置一而九三之以為法。實如法,得長一寸。凡得九寸,命曰「黃鍾之宮」。故曰音始於宮,窮於角;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氣始於冬至,周而復生。
———

        管樂器的長度與所發音的波長成比例;而聲波的波長會隨溫濕度、氣壓等因素變動,但頻率不變,因此現代標準音高以頻率表示。史記律書記載的各個律數之間,為長度的比例關係,相當於波長表示法,故之後需換算成頻率,再與現代音階做比較。這裏先看看律數之間的比例關係如何生成。

        「生鍾分」的子丑寅卯... 等十二支,只是代表計算的次序,與時辰無關。「子一分」,表示以黃鍾為標準,亦即基數1(子)等於律數81,宮;下一個律數的生成:基數1乘以三分之二,得基數2(丑)等於律數54,徵;基數2再乘以三分之四,得基數3(寅)等於律數72,商;如此反覆依序乘以三分之二、再乘以三分之四,共計算12次之後,得到下表一的數據。

表一、鍾分律數計算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只有前面5個律數是整數,其他都帶有分數,這5個整數之律便稱為「五音」,亦即我們熟知的中國古音「宮、商、角、徵、羽」。又因「角」是最後一個整數律數,故曰「音始於宮,窮於角」。上表有一點需注意之處:律數(括弧內數字)末尾的三分一、三分二,皆為近似值;因為竹管乃是自然物,其精確度有限,寸、分之下,不再以十進位計算,而只以三進位;不足一半,記為三分一,超過一半不足整數,通通記為三分二。


       但是請注意,經過12次計算,並沒有得到12律,只得到9個律數,因為其中3個計算結果,未、酉、亥,對應的律數皆小於40.581的一半),已經落入高八度音階的範圍,不列在內。那麼,剩下的3個律數,大呂、夾鍾、仲呂,是如何算出來的? 史記律書沒有明白解釋,但依據生黃鍾術:「以下生者,倍其實,三其法。以上生之,四其實,三其法」,也就是將基數乘以三分之二,得到向下相差7個律的律數;而基數乘以三分之四,則可得向上相差5個律的律數。把十二律依照長度順序排開如下表,即可清楚看出前述關係。依照生黃鍾術,排序第7的蕤賓乘以三分之四,即可得到向上相差5個律數、排序第2的大呂。大呂乘以三分之二,得夷則;夷則乘以三分之四,得夾鍾;夾鍾乘以三分之二,得無射;無射乘以三分之四,得仲呂。計算結果如下表二。


       另外還有一種算法表一所列「未、酉、亥」的律數,已落入高八度音階的範圍,然而高八度音,其律數為原音之半,將未、酉、亥之律數乘以二,即可得大呂、夾鍾、仲呂之律數,與表二數值相同。



表二、律名與律數對照表


       由表二可看出,上排奇數序列的6個律,史記索隱注釋稱之為「陽六」,或「六律」,其下一位的律數皆為前者乘以九分之八;下排偶數序列,索隱稱之為「陰六」,或「六呂」,其中前三位的大呂、夾鍾、仲呂,亦為九分之八乘數關係,後三位的林鍾、南呂、應鍾,也符合九分之八乘數關係,但是仲呂和林鍾之間,則不符合前述關係。此外,若按照生黃鍾術,仲呂乘以三分之二,得「清黃鍾」,亦即黃鍾的高八度音,其律數應為黃鍾之半,即40.5,但是生黃鍾術算出的清黃鍾律數為39.95,與實際值不符,此即所謂「黃鍾無法還原」。反之,若以清黃鍾律數40.5,乘以三分之四,則準確得到林鍾的律數54。綜上可知,「生黃鍾術」是一種近似算法,只有五音的律數為精確數值,其他皆為帶誤差的近似值。


       律數的計算方式弄清楚了,接下來進行頻率換算。頻率與波長成反比,亦即與律數的倒數成正比。然而,作為基準音的黃鍾,其頻率究竟應該是多少?據說黃鍾相當於十二平均律音階的中央C音,我便依照此說來計算。至於中央C音的頻率是多少,目前有兩套通行系統:其一稱「物理學音高」,中央C的頻率設為256赫茲,理由基於「對稱的美感」——這樣每個八度音階的C音,均為2的整數次方;另一系統稱「國際標準音高」,乃是經由國際會議制定,把中央A音定為440赫茲,其他音頻再以2的12次方根為乘數去計算。本文採用「物理學音高」為比較基準,理由是所謂國際標準音高的基準音指定頻率,並沒有科學(物理、生理學)根據,基本上就是依某些人的喜好擅自決定;反而對稱的美感在自然界中具有顯著的重要性,因此採用具有數字對稱性的物理學音高方纔合理。十二律換算頻率與標準音頻對照如表三。



表三、五音十二律與西洋十二平均律音高頻率對照表



       由表三可看出,將物理學音高的中央C256赫茲設定為黃鍾,換算出來的五音頻率皆為4的倍數,呈現對稱性美感;十二律的換算頻率皆與西洋十二平均律的各個音頻非常接近,差距略大於1%的只有夾鍾、仲呂、夷則、無射,顯見其確有對應關係。


       主要律式除了十二平均律,還有純律。純律以數列表示音階頻率的比例關係,號稱由畢達哥拉斯整理完成;基數為1,其高八度音為2,其餘音階各以分數表示如下:
  1,16/15(或256/243),9/8,6/5(或32/27),5/4(或81/64),4/3,7/5(或45/32、64/45),3/2,8/5(或128/81),7/4(或16/9),15/8(或243/128),2

印度音樂的音階與西方純律相似,稱為22Shruti,數列如下:
1,256/243,16/15,10/9,9/8,32/27,6/5,5/4,81/64,4/3,27/20,45/32,729/512,3/2,
128/81,8/5,5/3,27/16,16/9,9/5,15/8,243/128,2


       比較上述兩系統,其實只有幾個音不同:印度純律比西方純律多出10/9、27/20、729/512、9/5,而少去7/5、64/45、7/4。將十二律的換算頻率,與最接近的純律音頻對照,得到下表四。注意仲呂、蕤賓、無射這三律,所對應的數值,更接近或等於印度純律音;除了64/45與729/512非常接近之外,另外兩個音頻,西方純律更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數值(詳表三)。

表四、五音十二律與純律頻率對照表




      總結以上討論,中國的五音十二律加上清黃鍾,可以校準為以下數列:

1,16/15,9/8,6/5,81/64,27/20,729/512,3/2,8/5,27/16,9/5,243/128,2

同時以物理性音高,也就是中央C音等於256赫茲來定調,所得到的音頻數值之對稱性最佳——整數佔一半,其餘亦可除盡或為循環小數——也意味著最具美感。音律之美,實際也反映在科學哲學上。

------
註:史記原文的數字部份抄誤已於注釋修正,此處從修正後的數值。


1 則留言:

  1. 請問"大呂乘以三分之二,得夷則;夷則乘以三分之四,得夾鍾;夾鍾乘以三分之二,得無射;無射乘以三分之四,得仲呂。”是怎樣得來?

    有冇古藉支持呢?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