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巴黎,我來了。
說得好像是什麼大人物駕臨似的,其實巴黎才不會在乎多一個或少一個像我這樣的觀光客。經過約15個小時的飛行,總算抵達了戴高樂機場。下機之後並沒見到什麼寬敞高大明亮的入境大廳,倒是很快步上低矮而蜿蜒的半圓形甬道內的輸送帶,緩緩前進,感覺自己好像血管內的紅血球般向前流動,隨身行李就是攜帶的氧氣…有點扯,但這可是我當時心境的真實描述。輸送甬道的牆面是米白色,地上鋪著白色的小方磚(有點像本地衛浴間用的),整體看來舊舊的,一副不大先進的樣子,教人很難把這裡和花都巴黎聯想在一起。提取了托運行理後來到海關蓋章處,依然是天花板低低、門面小小,一群人擠在一堆努力向前,完全不顧地上畫的等待線。勉強分辨出隊伍來選邊站著,還得不停地抵禦外侮-像是以龐大身軀向我步步近逼的胖太太。好在海關人員並沒對我留難,順利出關到外面見著了接機的友人,大大鬆了口氣,也正式開始了我的巴黎之旅。
進到巴黎市區的第一印象,嘿嘿,很抱歉,就是…怎麼跟台北好像啊!地上紙屑隨微風滾動,還有為數甚眾的「犬金」(犬之黃金的簡稱),再加上東一處修路工程、西一片工地圍籬,簡直是太親切了,完全不像隔著幾乎整個歐亞大陸那麼遠的距離。到住處把行李卸下後在友人的帶領下乘地鐵至市中心遊街。先到了阿拉伯文化中心。這裡最著名的就是它的建築物外牆-大塊方格中間有小方塊及圓形的幾何圖案,而圖案其實係由自動控制的金屬遮光片構成,可隨外面光線的強弱調整開合的大小。設計的精采之處在於以尖端科技的元素構成充滿傳統伊斯蘭風味的圖案,充分詮釋了古典與現代結合的意義。中心內附設的禮品店裡有不少異國情調的有趣東西,像是燭臺、油燈、皮製的燈罩等等。離此不數步便是名聞遐邇的塞納河。在風和日麗的秋天午後,岸邊成排綠中夾著紅黃色葉的樹木襯托下,塞納河邊的閑步染上了一種文學般的浪漫情懷。從河左岸遙望見西堤島上的聖母院大教堂,那著名的玫瑰窗和飛扶壁,一下子很真實地感覺到確已身在巴黎。
過橋到了西堤島,聖母院前排滿了要進去參觀教堂及以鐘樓怪人著稱的塔樓的觀光客。我可不想去湊這個熱鬧,決定改天選個非週末日再來訪。沿路閒逛經過巴黎市政廳(Hotel de Ville)古色古香的建築、以「彩色煉油廠」外型著稱的龐畢度中心,在搞不清哪條街上的咖啡館裡享用了在巴黎的第一杯咖啡(好像是卡布奇諾吧),繼續前進到了磊阿勒(Les Halles)商場。此處似乎是巴黎最大的商場,同時下面也是最繁忙的地鐵站,有很多線列車在此交會轉車。商場大部分建築在地下,裡面並有電影院、游泳池,還有一個展示廳介紹巴黎的發展史;地面上則闢成公園。週六的傍晚不論地上還是地下都充滿了人,最是要小心自身錢包的時候。之後又到著名的薩馬爾丹(Samarthan)百貨公司以及附近的名牌店逛了逛(順便一提,今年秋冬真的是紅色大流行喔!因為連向來只偏好黑白的Kenzo裡都充斥著紅色的服飾和配件),終於抵不住身體的疲累,打道回府去也。
初抵巴黎的印象還包括…廣告滿直接的。像是上面有全裸辣妹或猛男的海報,或明示關於男歡女愛的什麼東東(可惜看不懂法文)的巨幅廣告(大概有3x3.5公尺長寬)就堂而皇之的張貼在街邊或地鐵站內,還真叫人大飽眼福。我想分級制度在法國大概不存在吧。另外巴黎的人幾乎都開手排小車-三門掀背或五門掀背式的標緻、雪鐵龍、雷諾(愛用國貨)以及其他歐洲廠牌居多,因為汽油很貴,街道多半狹窄而停車又一位難求。不過滿街小車看起來還頗可愛。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請加上命運交響曲的最前面小節作為此處的配樂),就是-巴黎東西都好貴喔!一個看起來面有菜色的三明治也要好幾塊歐元,其他一般消費大概是台北消費水準的兩倍吧!巴黎居,大不易。應該慶幸我只是過客吧。
Day 2 10/12/2003 星期日
藍天白雲加上溫暖秋陽的星期日,首度獨自踏入巴黎的地鐵。本來完美的一日計畫是這樣:先到羅丹花園美術館(地鐵站就在其旁)參觀,再到隔壁的巴黎傷兵院(Invalides)玩玩,接著順路到艾菲爾鐵塔照個相,之後再乘地鐵到蒙馬特區,看看聖心堂及十九世紀中以降畫家們徘徊留連的紙醉金迷場所,時間充裕的話也許還可以看一下凱旋門。行禮如儀的標準觀光路線。不過執行起來卻沒有這麼容易,就像所有的計劃一樣,總是會半路殺出個什麼來打亂了全盤佈局。我的計劃還等不到半路就出了差錯。第一個預定下車的地鐵站竟然因為維修而關閉,只得坐到下一站,出來只見前面一條大馬路,陽光耀眼,教我這天生缺乏方向感的腦袋分不出東南西北,遠遠見著右邊有幾支頭上頂著華麗的金色雕像的橋頭柱,理所當然想來橋那端應該比較熱鬧,便選擇向右前進。
過了橋果真見到兩座類似舊時代皇宮的建物分列道路兩旁,一座在部分整修,另一座則在全面整修,照相機鏡頭不論怎麼轉都躲不過鷹架的陰影。繼續沿路前進了一小段,看看左右形勢,終於放棄了那個”可能朝著羅丹美術館正確方向前進"的念頭。陽光下剪得方方正正的行道樹-栗樹的葉子已經開始有點轉紅褐色了,配合著如茵綠草和我餓得咕咕叫的肚子,再也無法抵擋找個椅子坐下來打開午餐盒的衝動。旁若無人地解決了我的經濟午餐(切成小段的棍子麵包夾薄片起司和洋火腿、無花果以及膠質含量特高但缺乏香味的非洲香蕉,配上保溫瓶裡的熱開水),翻出地圖來依據推理原則尋找自己的所在位置,推定應該是在大小皇宮附近。本區已經是香榭麗舍區了,轉過去的大路即應為香榭麗舍大道。回頭朝那座部分整修中的宮殿狀物體走去,果然證實了是大皇宮。不消說,那座整個圍起來全面整修的便是小皇宮了。意外發現大皇宮內正在舉行我最喜歡的畫家之一Vuillard(聽說中文翻譯叫做維拉爾德)的特展,但為了不辜負如此美好的陽光,決定改天再來從事參觀展覽這類的室內活動。從大皇宮要走回羅丹美術館對我來說已經太遠了,決定改變原定計劃,直接沿塞納河走到艾菲爾鐵塔。再度經過小皇宮,圍籬外面到沿河大道間是個小公園,裡面希臘遺跡式的柱廊雕刻以及小池塘吸引我的目光,進去轉了一圈,佈置得真可說是極具巧思,別有洞天。有那種突然找到秘密花園的味道。
在暖洋洋的晴朗秋日午後,沿著塞納河畔,在亭亭玉立的法國梧桐下行走,教人產生想要當街跳起舞來的衝動。艾菲爾鐵塔在河的對岸愈走愈近,可惜逆光太厲害,怎麼照都照不好。終於來到它的正前方,匯入前進的人流之中。也許是已經過了觀光熱季的關係吧,人雖多但尚未到過份擁擠的地步。走近鐵塔左右端詳,但正如前人所說,靠得太近反而看不到全貌,印證在我拍的相片裡。不過鐵塔繁複的結構圖樣也是得靠得夠近才能看清楚。登塔電梯前大排長龍,加上登頂門票要10歐元多些(鐵塔電梯票有3個不同高度,愈下面愈便宜,但是不到最頂上感覺好像沒什麼意思),讓我有些意興闌珊。想著改天選個晚上再來登頂看夜景吧(結果一直到離開巴黎都沒再訪,此是後話)。在鐵塔後方公園的椅子上歇了一會兒腳,再走到對岸的夏佑宮。夏佑宮前的投卡侯德公園裡美麗的噴泉旁充滿了小孩子的嬉鬧聲,後面草地上則散佈著或臥或躺,享受午後陽光的人們。我也加入了這種法式悠閒之中。至於蒙馬特區嘛,明天再去吧。在草皮上躺了一陣,起身到前方橋下晃晃,看了會兒來來去去的遊船和傻傻坐在其上的觀光客,再回到鐵塔後方公園-繼續躺在草地上,等待7點鐘的點燈秀。時刻愈近,陽光漸暗,鐵塔慢慢從中間一點一點亮了起來,橘紅色的光開始時讓我以為是夕陽餘暉。7點一到,白光點突然亮起並在塔身上下迅速流竄,像是電流或星星閃爍一般,煞是好看。不過閃閃白光只持續了大約10分鐘,剩下橘紅色的塔照映夜空。而我也結束了一天的行程。
這天學到了一件事:巴黎地鐵的門不會自動開啟,要下車請動動小手。一開始不明究裡,以為面前的門出了什麼問題,便急忙飛身從鄰近已開啟的門裡竄出。不過這個手動的訣竅到後來也非我自行發現,而是回去向友人報告發生奇怪的車門事件後被告知的,也順便被嘲笑了一番。出門眼睛還是要睜大一點,多留意別人的動作免得鬧笑話。教訓一則。
Day 3 10/13/2003 星期一
本日繼續昨日未竟之行程,前往聖心堂及所在的蒙馬特區一遊。此區乃巴黎市區中隆起的一座小丘,故而走逛時會比其他地方多作一些功。為了減輕背包的重量以降低體力負荷,只帶著小張的分區地圖,而把用銅版紙精心印刷導致重量超重的DK巴黎旅遊指南留在住處。不過後來就悔不當初;這裡先且賣個關子,按下不表。
來到預定換車的La Chapelle車站,才發現只有我要轉乘的那條線此路不通,當然又是因為整修之故。七轉八繞搞了很久才按計畫在Pigalle站下車。出了地鐵站四處張望,地面滿佈垃圾,髒得可怕,讓我提心吊膽地留意附近會不會出現扒手之類的不良份子。大晴天裡路邊理當是排水孔的地方卻湧出水來,再沿著人行道緣流動,看起來非常怪異。日後才得悉原來這是不知哪位賢達的精心設計,利用水流來清除路邊的紙屑垃圾。其實也只能帶走最靠街邊的垃圾,對於其他如花開遍地般的剩餘物資是半點法度也無。走在路上雖然非常不願意讓人察覺是觀光客,還是逼不得已三不五時便從口袋掏出地圖來仔細查找。除了自身沒有方向感的原因外,巴黎的道路對外來人士也夠殘忍的了。沒有一個地區的道路是棋盤式的,幾乎全都扭曲蜿蜒叉來拐去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沿著DK指南規劃的路線走(蒙馬特90分鐘徒步行程,不包括參觀聖心堂),一開始便看到些sex shop,另外一家店門口還有穿著十分清涼的女子站在那兒搔首弄姿,偏生路上行人又少,讓我心裡更是毛毛的。走了一陣街面漸漸看起來比較正常,緊張的情緒也稍稍放鬆下來。這時沒帶指南的後遺症便顯現出來了:根本看不出來經過的房子是否為以前秀拉的工作室,或哪個名畫家的畫室,還是某名人的舊宅。就這樣霧煞煞地一路走到了聖心堂。這座美麗的白色教堂佇立在丘陵頂端,下面有應該是噴泉(當時無水)的建物和大片綠地,再下方算是教堂管轄範圍入口處有個旋轉木馬,聽說滿有名的。通往教堂的階梯步道上充斥著販賣亂七八糟騙觀光客的玩意兒的黑人;不理他們繼續前進,卻被其中一人用力扯了一下手臂。雖然大怒轉身,但面對一個身高180左右的大漢,我孤身一人又能如何,只好低聲咒罵幾句,忍著手疼再往上行。進入教堂,圓頂中央壁畫的主角自然是耶穌基督,但令我驚異的是壁畫風格及人物接近現代的程度。有些人物的服裝似乎是十九二十世紀初的打扮。教堂內部不甚大,照例有彩色玻璃窗以及聖人雕塑等等。聖心堂的圓頂允許遊客上去,於是乖乖獻出5歐元換得門票一張。通往頂上的迴旋梯極其狹窄陰暗外加通風不良,令人窒息,走到後來不僅腿腳酸軟,連幽閉恐懼症都快被引發出來。差一步就要掛點的時候,赫然已經到了。從頂上下望巴黎市區,真可用擁擠不堪來形容。倒也未必是人口密度比其他世界大城市高,而是因為巴黎高樓不多,大部分都是只有幾層樓的舊建築。確實保存了古典風味,也無可避免的造成擁擠。從圓頂下來直達地下墓室,好像有哪位聖人遺骨在此處吧。搞不清楚,也不深究了。
出來後坐在教堂基柱旁的突出處歇腳。仔細端詳建築表面,本來應是白色大理石被歲月及空氣污染弄得灰髒,雖然從遠處看起來還是白色。想像當初剛建好時雪白的教堂應該是多麼耀眼啊!突然跑出那種浪漫的景象:虔誠的中世紀武士見到聖潔光輝的教堂而更加堅定了信仰,為此義無反顧誓師出征。不過回去再把指南內容讀了一下,原來聖心堂的歷史並不算久,普法戰爭(1870)之後才開始籌建,直到一次大戰後(1919)才正式啟用。所以,前面幻想的浪漫景象當然是從來不曾存在過囉。
聖心堂後面的路上聚集了一堆街頭畫家,被一個東歐長相的攔下,要為我畫像。雖然畫像這種東西只要我自己找面鏡子動動手就有了,還是忍不住好奇心,想試試這位老兄有沒有職業道德-就是技術到相當水準而要價合理。站了大概不到10分鐘便畫好了,畫板轉過來卻讓我大吃一驚。他畫的並非寫實型而是有點漫畫式,重點是根本不像我。雖然我向來不喜把傷人的實話直接說出口,還是忍不住明確地表達了我的觀感。提出要價時更驚人:一般價80歐元,學生價50歐元。我當然不會傻傻的給他坑,藉口身上錢少,最後是20歐元了帳。其實如果我不要那張畫,拔腿就走,他大概也不能奈我何。只是自己覺得當我站在那兒讓他畫的時候就等於下了賭注,而願賭就要服輸。也許是天性的弱點,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那種衝動,明明沒有把握,仍要賭一下人性是否善良。就像上次在台北捷運站被個女孩子騙走200塊錢(也許她不是存心行騙,只是懶得還錢)一樣。可惜到現在為止我從來沒賭贏過,算不算社會黑暗呢?那張不像本人的肖像在回住處的路上匆忙下車時掉了,一點也不覺得可惜,反倒有鬆了一口氣的感覺-至少不必自己親手去把它丟掉。
離開聖心堂之後所經過的區域住宅看起來還頗為優雅可愛;蒙馬特區內似乎差個幾步路,街區的好壞就很明顯。途中經過蒙馬特博物館;建築外觀簡單雅致,裡面據說收藏了很多本區的歷史文物,大部分和畫家、演員等藝術工作者有關,博物館當年曾作為好幾位名畫家的畫室。可惜已經過了當日開放時間,只能在外面照張相留念。雖然盡力按著指南規劃的路線走,仍不知在哪個巷口轉錯了彎,以致錯過了紅磨坊。身體的疲累讓我無力回頭去找,而直接進地鐵站去了。
Day 4 10/14/2003 星期二
連續第四個陽光普照的好日子,為了充分利用太陽能,選擇到盧森堡公園逛逛。之前就耳聞此地非常宜人,眼見後果真名不虛傳。盧森堡宮(目前此宮作何功能我不清楚)正前方大片綠草地周圍像鑲邊似的種植了一圈各色花草,黃紫紅藍,在陽光照射下顯得十分有活力。水池旁聚集著在舒適天氣裡享受悠閒時光的人們,古典雕像散佈在周圍。在此開闊區域的兩側則是錯落有致的樹林,提供另一種幽靜的氣氛。選了個位於樹木和草皮交界處的位置坐下來享用我的午餐,斜對面的怪老頭以不甚友善的目光向我注視了好一會兒,但我怎麼也看不出來自己有擋到他的陽光還是視線什麼的,決定不予理會。祭完五臟廟後四處走走逛逛,來到公園內著名的麥迪西噴泉。著實令人驚艷。當然,部分也是拜好天氣所賜。像拱門又像神龕的建築物下方中央的主題是不知何方神話故事人物的雕像,水從雕像下面階梯式的半圓形池層層向下流入前方長型水池。高聳而優雅的樹木包圍著整個噴泉區,陽光從枝葉空隙間灑下,逆光葉子耀眼透明的黃綠色讓人無法將目光移開…總而言之一句話,就是浪漫極了。長型水池四週的椅子上坐滿了要分沾這浪漫氣息的人們,正前方還有位仁兄搭起畫架調色盤在寫生。本待把噴泉實景和畫布上的影像一塊兒攝入鏡頭,不過仔細一看那仁兄的功力也只普普,便作罷了。
本來基於好奇心想找盧森堡宮有無供遊客參觀的入口,轉來轉去結果找到的是波提且利(Boticelli)的特展。這位文藝復興前的佛羅倫斯大畫家,人盡皆知的名作便是「海上誕生的維納斯」。具體描述一下諸位大概就想起來了,就是那幅金髮幾乎長及膝,頭微側向右,一手遮胸,另一手帶著一束頭髮遮住重要部位,站在貝殼上從海面浮出的維納斯,四周還有些風神花神什麼的。這個影像的全部或局部被用在無數的出版品上,包括繪圖軟體Adobe Illustrator封面那個美人頭。根據以前學校裡藝術史老師的說法,波提且利的維納斯是根據真人模特兒的面貌所繪,而她即是當時佛羅倫斯的第一美女。可惜我花了9歐元的展覽門票價值裡並不包括這幅曠世名作,不過另外有一幅畫裡的女主角顯然和維納斯是同一人,也算差堪告慰。在這裡特別提一下,波提且利筆下的絕世美女並不像現在的超級模特兒一般骨瘦如柴,甚至還有小腹,而且頭身比也只有8頭身(現在模特兒的標準是9頭身),若是生在現代她恐怕根本沒資格站上伸展台。但是維納斯就因此而不美了嗎?還是現代的審美標準已被商業手段搞得狹窄僵化到幾近變態?
出了展覽後在St. Sulpice教堂旁晃了一下,欲再到先賢廟(Pantheon)時走錯方向,結果一路到了塞納河畔的法蘭西研究院(Institute du France)。途中經過聖傑曼德佩區的街道,兩旁有不少畫廊,但大部分可以用”kitsch”來形容。一路下來也看到了旅遊指南上說的露天市場,其實規模很小,無甚特別之處。走了半天總算來到先賢廟,在外面照照相之後本待入內參觀一下,不過看到門票要7歐元便打了退堂鼓,只在售票處偷偷朝裡望,空曠的室內牆上是大型壁畫,描繪聖經故事或法國先賢先烈事跡吧。從先賢廟乘84號公車到蒙梭公園;據聞此公園在早期(19世紀吧)是巴黎最具特色的公園,但現在那些特色幾乎都已煙消雲散,連公園面積都縮減到只有原來的一半左右。不過蒙梭公園仍不失為個舒適美麗的休閒場所,相較於盧森堡公園華貴雍容的大家閨秀氣質,算是個小家碧玉吧。蒙梭公園外面的住宅區倒是一看就很高級,絕非小門小戶。離開公園便打道回府;轉車再搭乘環城公車PC1瀏覽市區景象,坐了一個多小時,繞過三分之一圈的巴黎市,才抵達換乘郊區快鐵(RER)的西堤大學站。公車沿途經過的不少地方建築雖然較新式但整體看起來有些蕭條,可能是位在城市邊緣之故。坐完這趟公車,決定以後還是多多利用地鐵;雖然看不到地上的風景,至少時間省下很多。時間就是金錢;陳腔濫調的話對旅者還是有一定的正確性。
Day 5 10/15/2003 星期三
巴黎著名的杜樂麗花園東起羅浮宮前,向西延伸到協和廣場,呈長方形,正中央筆直的步道貫穿整個公園,所以視力好的話從羅浮宮金字塔可以直接遙望協和廣場上仿古羅馬作風,記載著拿破崙豐功偉績的方尖碑。花園裡照例有噴水池,漂亮的花圃,修剪整齊的樹木,以及一些現代雕塑品。是個美麗舒適的地方,但我怎麼覺得有些名過其實…也許是前幾天逛多了公園花園,失去新鮮感的緣故?不可考。花園東側入口處,正對著羅浮宮金字塔有座類似凱旋門的小型拱門,其上有金色雕像,應該是駕著馬車的神祇吧。聽說這座門也是拿破崙的手筆。在拱門和金字塔之間除了橫掠而過的馬路之外,便是一大片沙地,所以從這兒走到羅浮宮,鞋子一定會蒙上層厚厚的灰沙。很奇怪的設計,不是嗎?從拱門朝羅浮宮望過去,玻璃的金字塔看起來有點舊舊的,倒也不太會讓我去思考其與周圍建築是否協調的問題。
穿過杜樂麗花園到達協和廣場對街;說是廣場,其實比較像圓環中間的空地,而且周圍的馬路車流量還非常之大,也沒瞧見通往廣場的人行斑馬線和號誌。不想拼死穿越車陣去一親方尖碑的芳澤,只在街角對著碑及其前的噴泉照了兩張相,作為到此一遊的證據。方尖碑尖頂的斜面被漆成金色,在陽光照射下非常耀眼。繼續朝羅丹美術館的方向前進,途中經過國家大使館(Ambasse National),附近有小規模的示威。聽說法國人習慣「清楚表達自己的意見」,因此常為一些旁人看起來不大不小的理由示威或罷工。當然不通法文的我無法得知使館前的示威訴求為何,也許非常義正辭嚴也說不定。走到羅丹美術館時剛好五點正,館方人員就當著我的面把門伊呀的關上,吃了好大一碗閉門羹。拜訪不了羅丹,便至旁邊的巴黎傷兵院玩玩。走到傷兵院正門口這才發現,星期日從地鐵站出來摸不清頭腦的時節,只要轉另一個方向,就會找到羅丹花園而不至於一路到大皇宮去了。真是拙得可以。
巴黎傷兵院是當初拿破崙為了安置在戰爭中傷殘的士兵所建,簡言之,又是皇帝的德政之一。入口前最外面一排銅綠色的砲管坐鎮,似乎在提醒大家當初此處是為何而建。砲管之後到傷兵院建築物之間是一條長長的車道,兩邊成排種植的樹木修剪成整整齊齊的鈍角圓錐形,或可說像頂上變尖的饅頭,十分滑稽,不知是否在模擬軍營帳棚的樣子?法式花園的特色就是樹木大部分都修剪為有趣的幾何形狀,非常人工化,不講究什麼自然之美。傷兵院主要建築分成兩部分,前棟像四合院的形式,內排中間樓上有皇帝拿破崙的雕像,俯視著中央廣場;後棟則有點羅馬式建築的味道,一堆柱子,三角楣上撐著個圓頂,不過這個頂可是金的喔!時值日頭西斜,光線恰到好處,湛藍天空襯著金色圓頂,殺了我不少底片…啊不對,我用的是數位相機,應該說殺了不少記憶體…金頂屋旁邊是座有噴水池的花園,裡面的玫瑰,大理花在深秋時分仍然盛開。其實傷兵院裡面也有個博物館,陳列該院歷史或皇上豐功偉績之類的。不過由於我抵達的時間已晚,想當然耳博物館已經或即將關門,再加上不諳法文,看不懂解說文字,就不必麻煩再去參觀了。連走了幾天,撐到此刻腿已經酸到快斷,等不到太陽落山,便匆匆踏上歸途去也。
Day 6 10/16/2003 星期四
腿腳酸軟不堪,休兵一天。
Day 7 10/17/2003 星期五
歷經前幾日的波折之後,總算達成了參觀羅丹花園美術館的心願。為此5歐元陣亡在售票處。進到裡面就只有一個感想:這老頭真是好命!美術館主體建築-即羅丹晚年的居所兼工作室-被前面長方形的大花園和後方的小花園所圍繞,那些羅丹名作的翻銅版本,包括地獄門、沉思者、巴爾札克…等等便散立在花園中樹蔭下。美術館本身算得上一座豪宅,羅丹當年雖然已名滿天下,還是不可能有錢到足以買下這樣的宅邸,而是法國政府借給他住的。為了答謝知遇之恩,他死後便將遺下的所有作品捐贈給政府,成了現在的美術館。館內收藏頗多,包括著名的「吻」,不過大部分雕塑尺寸較小。風格嘛,一如往常,就是非常煽情。除了羅丹自己的作品外,館內還有當年他所收藏,掛在牆上自己欣賞的其他畫家的作品。從二樓窗戶看出去,大花園一覽無遺;從種滿玫瑰的小花園裡,可以望見巴黎傷兵院的金頂。有這樣的居住環境,想必藝術家每天都很快活吧。
告別了羅丹花園裡的玫瑰,過橋到大皇宮去看上次無意間發現的Vuillard特展。門票同樣是9歐元,展覽規模比盧森堡宮的波提且利特展大得多。由此可見波提且利身價比較高?!也許。特別喜歡Vuillard這位有些名又不會太有名的法國畫家(通常是要對藝術有相當興趣的人才會知道他)是有點因緣的。當初在芝加哥習藝的時候,敝校背面的美術館(Chicago Art Institute,全美收藏法國印象派作品最多的美術館,和敝校屬於一種雞生蛋,蛋生雞的關係)內有一張巨幅的Vuillard作品,描繪鄉村田園風光。題材為我所鍾意;他的表現手法,運用帶有高度裝飾性的色塊構築實物形體,加上沉穩柔和的色調,簡直教我五體投地。因為一幅畫而喜歡上那位藝術家,有點像一見鍾情,之後才發現原來你所愛上的只是對方的一小部分…咦,在說什麼?由於我不夠用功,沒去圖書館查閱過Vuillard的作品全集外加生平事略,直到離開芝加哥前的一次特展才發現他的作品大部分以人為主題-當時布爾喬亞們的家居一景,公園裡玩耍的人…等等,而非我原先以為的風景畫。大皇宮的特展更證實了這一點。不能說失望,只是有點惆悵。不過他裝飾性的畫風,獨特的用色和畫中透出的祥和氣氛,具備了所有我對美學元素的要求,仍然深獲我心。
回頭到聖母院去接受聖潔氛圍的洗禮。其時恰巧彌撒即將開始,不少信眾進入中間的禮拜區域。而像我這樣冥頑不靈的觀光客們,也盡量壓低聲響以免干擾到宗教活動的進行。天主教教堂和咱們的廟有個共同特色,就是室內光線都很暗,應該是想要大家在陰影營造出的神秘與壓迫感中體認宗教的威嚴吧。另外便是點蠟燭祈福-貢獻了2歐元的香油錢,但是不知只能祈求一個願或可以多重,於是貪心地請求保佑好幾個人,希望聖母都聽進去了…下午的陽光透過聖母院著名的玫瑰窗,在幽暗中為大家帶來彩虹般炫麗的希望。雖為可能干擾到彌撒而有點慚愧,閃光燈仍然此起彼落,背景音樂是兒童唱詩班純真悠揚的歌聲。除了穹頂下方大十字架前的聖母悼子雕像,教堂內還有許多聖經故事的浮雕,模樣十分精緻有趣。出大門時已過了鐘樓怪人塔樓的開放時間,便繞到教堂後方有噴水池的小廣場歇歇腳,順便把飛扶壁看個夠。
既然已在西堤島,就去看看新橋吧。說是新橋,其實是目前西堤島周圍最老的橋,有趣吧?多年前電影「新橋戀人」替此橋打下不小的名聲,但那時我對這部電影的感想除了氣悶無比之外,百思不解為什麼醜成那樣的人還可以當男主角,和美女談戀愛?此刻站在新橋上,也沒有想談戀愛的感覺。倒是走過來個街頭畫家說要為我畫像;有了聖心堂的前車之鑑,當即腳底抹油走人。往前下去到西堤島前端的綠林盜公園(綠林盜是風流倜儻的亨利四世的外號,不知他被暗殺的原因和風流過度有沒有關係…隨便說說而已),其實小得可憐,教人大失所望。這裡也是塞納河遊船上下客的定點。走到島的最尖端看日落前的紅霞,背後幾個中學生年紀,看起來痞痞的男生讓我覺得有些威脅感,待沒兩分鐘就趕緊閃人。回到新橋上往下照島前端,恰好一艘遊船抵達,船頂"Pont Neuf"(新橋)的招牌為我今日最後一張相片作了恰到好處的註腳。
Day 8 10/18/2003 星期六
來個瑪黑區(Le Marais)半日遊吧!因為懶惰成性所以挨到過午才出門;對於喜歡把旅遊行程安排得滿滿的人來說,我的行為應該是種無可救藥的浪費。從巴士底(Bastille)地鐵站出來,旁邊即是七月柱。銅綠的柱子頂端立著金色的天使,已經忘了它到底是為了紀念1789年7月的法國大革命,還是1830年7月發生的另一件大事(我對法國歷史的了解少得可憐,雖然在巴黎繞來繞去的結果得知1830年7月有重大歷史事件,但看不懂法文,回家以後又懶得查資料,所以…靜待有心人士解此懸案…)。一路走向孚日廣場,那兒號稱(DK指南說的)巴黎最美的廣場,有文豪雨果的故居,現在是他的紀念館。孚日廣場入口處十分特別;類似一條死巷底端的建築物下方開了三個並排的拱門,又像橋洞,上面仍是一般居住單位。穿過拱門別有洞天,面前是花木扶疏的四方形廣場,耳裡聽到悠揚動人的音樂聲,原來有個十餘人的小型管弦樂團在騎樓下表演(或可曰賣藝)。聽了兩首曲子,水準很不錯,於是把身上的銅板都給了他們。不過我事前就知道身上沒有1歐元和2歐元的角子。雖然是美麗的邂逅,畢竟沒有那麼大方啦。旁邊的雨果紀念館要收費,便不進去了。其實孚日廣場並不大,看起來悅目,但沒有想像中的那麼迷人,在裡面坐個10分鐘也就差不多了;旅遊指南有些言過其實。不過對於住在廣場周圍房子裡的人來說(包括當年的雨果),可以每天俯瞰這個小公園,定會讓人心情變好。
繼續前進到卡那瓦雷博物館(Carnavalet Museum),剛好是免費參觀日,便興致勃勃地進去瞧瞧。博物館以收藏巴黎歷史文物著稱,並依年代安排各展室內容,從古早的史前時代到羅馬時期,路易N世(好幾個)的室內裝潢風格、藝術品,國王的搖籃,新藝術(Art Nouveau)大師Mucha設計的華麗的珠寶店原封搬進來,以及關於各時代大事紀的畫作,例如1830年7月29到31日發生之歷史事件…等等。有些畫的藝術水平實在不怎麼樣;想到這種程度的畫也可以被收藏在博物館裡,不禁對自己的未來感到多了一些希望。
離開卡那瓦雷,往畢卡索美術館方向行進。一路上有趣的商店和畫廊還不少。這裡賣的不少商品都頗具異國風味,像是來自印度、巴基斯坦、中東地區等;其他不具明顯地區風格者也經常以華麗繁複的色彩和圖案取勝,不知這和本區同性戀族群眾多有無關係。見到路邊櫥窗裡展示著頗為勁爆的男生牛仔衣飾,本想看看是否能找到適合家中小弟的禮物,不過一踏進門就知道來錯地方了-店內除我之外,全是成雙成對的帥哥猛男…額頭上立刻掛下小丸子的三條黑線。假裝翻看一下最靠近門口的皮帶配件,趁店員不注意時溜了。在一家叫 ”cd’a” 的印巴風小店櫥窗裡一眼相中了個造型獨特的美麗小手袋,還好價錢不會讓我覺得肉痛;另外在專賣滑稽古怪便宜貨的 ”WHY” 買了40公分高塑膠充氣式的艾菲爾鐵塔,學名叫做 ”I want to be plastic”,有點嘲弄式的幽默。不過今天主要目的並非購物,所以經過大部分的店只瞄了瞄櫥窗便罷。磨磨蹭蹭來到畢卡索美術館時最後入場時間已過,正好給自己一個不必進去的藉口。我對畢卡索並沒太大興趣,只是礙於盛名覺得好像有義務要來此一遭似的。身為藝術工作者的負擔…
瑪黑原是著名的猶太區,不過現在猶太居民似乎並非遍佈全區,而是集中在幾條街道的範圍,其中以薔薇街名聲最響亮,有不少猶太小吃店。在街角聞到強烈的食物香氣,教我無論如何都沒法置之不理,轉過去見到有不少人在一個小外賣窗口前排隊,便也來湊湊熱鬧。捧著買來的Flaffa(好像拼不大對),也可說猶太三明治,是個裝了一大堆雜七雜八東西的烤餅袋子-洋蔥、紫色高麗菜、番茄…等生鮮蔬菜以及一些猶太式炸物。價錢不貴,味道還不錯,份量也不少,不過顯然聞起來比吃起來好。
按照出門前的計劃走到聖殿廣場,結果只看到個平平無奇的小公園,連一塊歷史解說牌都沒有,讓我懷疑是否找錯地方,但核對地圖應該就是此處。說什麼寧靜的避難所;指南誇大不實、不能盡信可見一斑。乘車回到西堤島,見到夜色中的聖母院和市政廳(Hotel de Ville);聖母院只在正立面打光,實在有點遜。找著DK指南推薦的塞納河邊便宜小館,裡面半個客人也無,不敢貿然入內,再加上之前的Flaffa還在胃裡沒消化完,便打消在外用餐的念頭,回轉去也。
Day 9 10/19/2003 星期日
中午在朋友的盛情招待下享用了一頓美味的mullet(淡菜?!)大餐,材料是住處附近的周日市場裡買的,此時正是這種橘色肉黑紫色外殼貝類的盛產期。其實在巴黎買生鮮食材自己回家料理並不算太貴,但只要是須經人來服務的,價錢就相當可觀。同樣是人工服務,巴黎人的工作價值就比其他地方高?這是生活物價水準的弔詭之處。
午後偕友驅車至位於巴黎市西郊的凡爾賽宮遊玩,見識見識波旁王朝極至奢華的典範。入口處的鋪石廣場不覺得有多氣派,至少比起紫禁城來是如此。凡爾賽宮採分區售票,也就是一頭牛可剝好幾層皮的意思,當然也賣一日劵-20歐元。由於時辰不早,我也不太想被裡面預期可見的閃閃金光搞昏頭,於是只參觀涵蓋著名的鏡廳的區域。聽說鏡廳算是瑪莉皇后(最後被送上斷頭台的那一個)奢侈的代表作,來這兒看看最頂尖的就夠了,用不著所有地方都逛過。來到售票處時已過三點,而門票在三點半以後就會減價2歐元左右,我們便執行以時間換取金錢的策略。顯然其他人也抱持相同想法,於是出現一堆人在離售票口數步的距離晃來晃去,卻沒人買票的景象。來這裡的觀光客絕大多數都不是法國人,可以聽到各地的語言此起彼落。
凡爾賽宮建築內部用雕樑畫棟、金碧輝煌來形容再恰當不過了。所謂的洛可可(”Falling Cocoa”,啊不,”Rococo”才是)風格是也。友人問我凡爾賽在藝術史上的重要性為何,答曰沒什麼重要,只不過來見見到底是什麼樣的奢華生活會使曾經歐洲最強大的國家民窮財盡。答案就是這些無所不在的精緻雕花門窗、傢俱,貼著絲絨的牆壁,繡花綢緞窗簾、被單、椅墊,遍佈房間各處的金銀古董裝飾品,天花板上甜美的希臘羅馬諸神們追逐嬉戲的壁畫(每個房間各有主神),鋪天蓋地的金漆,還有如今已不復出沒於此,當年瑪莉皇后和那一票王公貴族們,夜夜笙歌時身上所著綾羅綢緞的「高級訂製服」(couture)。可惜,金錢堆砌出來的華麗並不等於有品味。洛可可風格在藝術史上的定位就是過度裝飾(excess),說的白一點,即接近暴發戶的味道。不過換個角度看,當時的藝術工作者,不論畫家、雕刻家、工藝師,乃至服裝設計師,應該都滿幸福的吧。因為市場需求量如此之大,不愁有失業問題。這麼看來藝術家和一般平民之間似乎也存在利益衝突的問題呢。
呼吸著略帶霉味的空氣,擠在人流之中通過了國王皇后臥室以及其他各種用途的房間,印象最深的是大衛(David)畫的「拿破崙為約瑟芬加冕圖」,有點意外它在這兒出現,總覺得這類名畫應該被供在羅浮宮之類的國家美術館裡。佔據房間一整面牆的巨幅畫作,室內昏暗的光線完全辜負了畫家的美技。參觀路線最後終於來到鏡廳,長70公尺的大廳左側是由17面落地大鏡構成的鏡牆,對映著右側整排拱窗外的風景。一盞盞水晶大吊燈從拱形天花板垂下,而天花板上的壁畫早被淹沒在周圍氾濫的金色裡。想像當年盛極一時的王室舞會裡燭光透過水晶燈散射閃爍製造的浪漫華麗氣氛,卻無法揮去腦中浮現的迪斯可舞廳旋轉雷射燈…反正意思差不多。人的本質並不會因為擁有世俗的名位而有所提升。
出來到花園立刻覺得神清氣爽,不過也付出一人3歐元的代價。站在花園中央大道頭往前看,寬闊的空間(聽說花園佔地一百多公頃)充滿著幾何圖形的設計,包括圓形水池、花圃,筆直的道路,修剪成方形和圓錐形的矮樹…等等,工整而對稱。大道底端是呈十字形的人工運河,可在裡面划小船。秋天把樹葉染上了多采多姿的顏色,略陰的天氣將遠方樹林蒙上一層水氣,增添朦朧浪漫之美。我最喜歡位於花園中段向兩側延伸的步道,高聳修長的樹木夾著兩邊形成自然隧道,幽靜清雅無比。享受美景的同時深深體悟到權勢所能帶給個人的好處。一路走到花園門外的咖啡館,飲點熱朱古力驅驅寒意,價格也合理,沒有風景區漫天要價的德行。其實凡爾賽花園六點之後即不收門票,但當天實在頗冷,沒法子堅持到底來省那幾塊錢。夏日時節來此的話,六點鐘離天黑還有幾個小時,應該可以好好免費享受花園黃昏的景色。拜朱古力提供的熱量所賜,我們平安踏上歸途。
Day 10 10/20/2003 星期一
硬撐了一個多禮拜,還是非得來羅浮宮報到不可。剛買下30歐元的三日票,馬上就覺得有點划不來。三日票顧名思義,可在三日內不限次數到巴黎各個國立博物館、美術館參觀,但並不包括該處的特展(Temporary Exhibition),想看那些還得另掏腰包。並且我本來計劃星期一至三分別在羅浮宮、奧塞美術館以及龐畢度中心各消磨掉一天的時間,而這三個美術館門票的總和顯然不會超過30歐元。既然錢已經花下去了,只好改變策略,多逛幾個地方。不過首要之事自然是先找到蒙娜麗莎。此時剛過上午九點,羅浮宮裡人還不多,趕忙遵從標示牌的指引火速前進,在令人困惑的樓梯走道間衝來衝去,問了幾個不大想理人的服務人員之後,總算來到神秘的微笑面前。許是時間尚早,名畫前竟然只有疏疏落落的幾個觀眾,於是我有幸站在最前排把這位高齡五百歲的美女仔細看個清楚。本來以為羅浮宮內不准攝影,所以我連相機都沒帶,此時看到別人快門按個沒完不免有些後悔。過分的是有些人對旁邊禁用閃光燈的標誌視若無睹,左一閃右一閃,而竟然也不見館方人員出面制止。我想蒙娜麗莎的臉色會如此之黑一定是被這些沒公德的傢伙們照的,因為館內所藏另一張達文西名作「聖安娜和聖母子」畫面顏色就沒那麼深。不懂得珍惜文化資產還硬要附庸風雅的人實在令人厭惡。
行走於羅浮宮內頗像是在複習古典藝術史;以前上過一門必修課”Ancient to Modern Art”,涵蓋的範圍從石器時代一直到印象派崛起之前,和羅浮宮收藏品的年代恰好一致。也不知是館內愈來愈多的人讓我無法靜心欣賞,還是因為展覽品數量龐大又多雷同,我看畫的速度以走馬看花來形容最為準確;只有遇上藝術史課本裡出現過的名作,或一眼就引起我注意的特別作品,才會停下腳步近前作些紀錄(不外乎名稱、作者、年份及畫面簡述),表示我在此地見到真跡。感覺更像庫存檢查員而非藝術欣賞者。羅浮宮內可看的東西當然很多,但我的興趣主要在義大利繪畫(威尼斯、佛羅倫斯、文藝復興時期)和巨幅法國繪畫(French mural paintings)。後者是指佔了幾乎整面牆那麼大的作品,裡邊的人物基本上是真人大小,此類畫家之中最著名的自然是大衛。令我驚異的是在這裡竟然又看到了「拿破崙為約瑟芬加冕圖」,只是這幅似乎比凡爾賽宮裡的那張要大些。不知凡爾賽宮裡的是後人的複製品,或者大衛當年應皇帝要求又另外製作了相同的畫?如果屬後者,那對藝術家來說便不免有點悲哀了。其他值得一提的是館內有很豐富的僕善(Poussin)以及魯本斯(Rubens)作品收藏。魯本斯所畫的女性全為貴妃體型,而作品泰半題材也和裸女有關,其中一間他的專屬展室簡直可用酒池肉林來形容,特別有趣。羅浮宮的各展室定期輪流關閉,方便維護,因此有部分我感興趣的展品得等到星期三再來看(週二休館)。這時便感到三日票的用處了。
連逛了三四個鐘頭,精神上有點吃不消,就像一直吃山珍海味到最後也會想吐一樣,於是半路出家溜到瑪黑區的畢卡索美術館去,換個截然不同的口味。畢卡索美術館建築本身是棟有名的豪宅,當年這棟宅子的繼承人以提供場地設立現在的美術館作為交換免除遺產稅的條件,想必那稅定是天文數字吧。美術館內部隔間頗為怪異,看來原本的豪宅為了配合畢卡索作品風格作了不少更動。在這間號稱擁有全世界最豐富的畢卡索收藏(如果我沒記錯的話)的美術館裡,可以清楚看到藝術家作品風格隨著年紀的變化。皆謂藝術創作反應作者的人格特質,所以,如果你看到某件畢卡索的作品覺得噁心討厭,不要懷疑自己的品味,因為他這個人到後來就是個不折不扣的Bastard(套用我在藝術學院某位老師對他的形容詞)。不過畢卡索青年時代的作品確實是他天才的明證。
逛完畢卡索又轉回到羅浮宮,已經下午五點了。本來根據旅遊指南的資訊,羅浮宮週一開放至晚間九點半,結果是只有中庭而已,展覽區六點就關了。不過這樣也好,反正我的兩條蘿蔔業已操勞過度,從展室出來後在詢問處旁的板凳上坐了半個鐘頭,才勉強拖著沉重的步伐回住處。
Day 11 10/21/2003 星期二
一大早前去探探居禮夫人的母校-索魯本大學(Sorbonne)卻不得其門而入,顯然不大歡迎普通觀光客。校舍沿著四面街道整個圍成一圈,外側完全沒有庭園,實在沒啥意思。倒是旁邊的法蘭西學院(College du France)看起來比較和藹可親。當初法蘭西學院就是一些有心人為了抗衡索魯本的學術專制而成立的,也許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現在。
剛過十點鐘趕到奧塞美術館,外面購票長龍頗為嚇人,仗著手上的三日票,果然可以越過諸多人等直接長驅而入,總算享受到一點小小的特權。奧塞美術館的建築原本是座火車站,內部空間頗為有趣,還保留著火車站的大鐘。作為美術館的功能來說,參觀動線和羅浮宮一樣不怎麼順。奧塞的收藏以印象派及其前後時期為主,早期有德拉克瓦爾(Delacroix)、安格爾(Ingres)和米勒(Millet)等,還包括社會寫實派大師庫爾貝(Courbet)的巨幅名作「畫家和他的畫室」。中堅主力自然是印象派的莫內、馬奈、戴加和雷諾瓦這些人,一直到梵谷、塞尚以及馬蒂斯的野獸派等等。另外有一整排的展覽室作為新藝術時期華麗風格的室內裝潢設計展示之用。整體收藏十分豐富。當時覺得比較訝異的是裡面莫內的作品並沒有想像中多,過幾天才知道在巴黎還有另一個橘園美術館,專門收藏莫內畫作,不過我已經沒時間去了。還好以前在芝加哥時看過的莫內作品夠多,因此也不覺得有什麼遺憾。
美術館逛多了,不免要想起那個三不五時便會浮上檯面的問題:藝術真的與色情無關嗎?我想大家也見多了報紙上的新聞,有些所謂前衛藝術家弄出個明明很猥褻的東西,引起眾人議論,但只要套上「藝術」兩個字,就彷彿立刻神聖不可侵犯起來了,凡批評的人都變成腦筋僵化,荼毒創作自由的頑固份子。但是當凡爾賽宮裡的王公貴人們,躺在床上看著天花板上半裸的維納斯與她的情人歡樂嬉戲的圖畫時,心裡想的會是純潔的藝術之美,還是…?恐怕不言可喻。另外的例子像維也納分離派大師克林姆(Klimt),如果房間裡掛上幾張他的「麗達與天鵝」,「金魚」這類的畫,肯定不需要A片來助興。子曰「食色性也」;實在不必把以抒發人類情感為出發點的藝術,套上非人性的禁慾大帽子成了「聖女」,然後明明發生了不足為人道的狀況,還要拼命遮掩或歪曲事實來解釋;甚至頂著聖女光環而無所不為,卻反控說出事實者居心叵測。記得以前在學校裡練習人體畫,雖然模特兒以歐吉桑、歐巴桑居多,偶而還是會遇上身材好的年輕學生和舞者來打工。唯有在把模特兒完全物化,眼裡只看見線條、光影和顏色的狀態下,才能做到心無雜念。所以囉,你真的相信羅丹的「吻」,是單純的造型之美嗎?
扯太遠了,但是又不吐不快。
不到四小時已逛完奧塞一圈,轉而前往巴黎市東北角的維雷特園區(Parc de la Villette)。該園區佔地甚大,除公園外主要有科學工業城、天幕電影院、音樂館等。既然與科技有關,建築物自然新穎。科學工業城內分為好幾個主題,像太空、汽車、生命基因…等等,主要用意是在教育青少年,因此有很多互動式儀器、遊戲之類的,頗為有趣。另外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幾支介紹汽車工業發展的短片。噢,這裡也是巴黎極少數具備英文解說的場所,否則短片再有趣我也領會不了。臨走時在禮品店買了一小塊圓呼呼亮晶晶的灰黑色礦石以玆紀念。
黃昏時分趕到凱旋門,又看到頂上半邊在維修,連照個美美的相都沒辦法,有點掃興。亮出三日票即可登梯直上凱旋門頂(否則要6歐元),到了上面果然可以清楚看見下方360∘環場的8條主要幹道放射出去向遠方延伸,整個意象應該是凱旋門作為太陽的中心,而那些幹道則為太陽光芒。沿著香榭麗舍大道方向望去可以見到最底端,也是巴黎市區邊界的新凱旋門-拉德芳斯(La Defense);轉個方向則可遠眺夜間打光的聖心堂,再轉一下又面對艾菲爾鐵塔。冷風吹得我幾乎拿不住相機,再加上沒有腳架,拍出來的盡是些朦朧之美的玩意兒。下來到香榭麗舍大道上人盡皆知的餐廳-麥當勞是也-打發晚餐。點餐隊伍前後盡是外國人,大概他們也都跟我抱著同樣想法,至少在這裡可以清楚知道花多少錢會吃到什麼樣的東西,而且比起一般餐廳畢竟便宜多了。巴黎的麥當勞味道和別地方沒啥大不同,比較特別的地方只有他們薯條不沾番茄醬而用特調美奶滋。嗯,我喜歡香榭麗舍的麥當勞薯條。
Day 12 10/22/2003 星期三
早上9點再度到羅浮宮報到。循上回路徑再去找蒙娜麗莎,為了留影一張代表我真與她面對面過。其實蠻可笑的「執念」,不過有時還是得做些符合社會風俗的行為。本日主要參觀目標是早期荷蘭比利時地區,稱為「法蘭德斯繪畫」(Flemish Painting),以及德國、丹麥以北的「北方畫派」(Northern School)作品。羅浮宮所收藏的這類作品中最著名的為杜勒(Durer)的自畫像,其他也只還好,並無太可觀之處。
下一站是古斯塔夫•牟侯(Gustav Moreau)美術館。這位是我個人偏愛的畫家,現今有名的程度和前幾日提過的維拉爾德(Vuillard)差不多,不過活躍時代不同,當年的來頭也不大一樣-牟侯老先生可是馬蒂斯的老師呢!在地鐵站等車欲前往美術館的時候也許因為翻看地圖被兩個小鬼盯上(只有人生地不熟的傻觀光客才會翻地圖,不是嗎),竟然趁我上車之際打開我的背包企圖遂行不法,幸好本人知覺尚稱靈敏,背上一有動靜立刻察覺,才沒被他們得逞。牟侯美術館位於蒙馬特區附近,原本是畫家的住所兼工作室,現在收藏著他身後留下的數千件作品。數目聽起來很驚人,但大部分是紙面作品,像素描、水彩速寫一類的。牟侯的油畫作品主題絕大多數取材自希臘羅馬神話故事,畫面繁複華麗至極卻彷彿帶著陰性的東方神秘色彩,風格獨樹。最出名的作品是”Oedipus and the Sphinx”-「伊底帕斯與人面獅身獸」,不過該幅畫並沒收藏在這裡。美術館裡的油畫很多未完成,應該是畫家到最後一直在進行的創作。藝術家這行是標準的「至死方休」,不存在退休的問題。館內還保留著畫家在世時的餐廳以及臥房佈置,以及…我在巴黎見過最可愛的洗手間!古早味的溫馨佈置卻具備完整的現代功能,真是解放身心的絕佳地點。這樣說應該不會對原主人有所不敬吧…
中午到牟侯美術館旁五十公尺的中餐館打發,一盤客飯只要5塊多歐元,算是經濟實惠。這下便了解為何台灣旅行團到巴黎經常安排的不是法式美食,而是熟悉的家鄉風味?因為這裡只有中餐館最便宜,並非真的擔心團員飲食不適應。當然這也無可厚非啦。食畢繼續往蒙馬特區的達利美術館前進。站在售票處才得知原來達利美術館係屬私人所有,不接受三日票…既然已經到門口了,只好忍痛掏出7歐元以便通行。裡面陰陰暗暗,神神祕祕,背景聲音是達利在那裡故弄玄虛的不知所云,果然符合他一貫搞怪風格。轟動一時的紅嘴唇沙發也在館內,不過表面有些許污漬,也是歷盡滄桑的美人了。其他展出為數甚眾的水彩、版畫以及素描作品,還有不少雕塑,但油畫很少。附帶一提,這裡的展覽品都是待價而沽的,和一般商業畫廊並無二致。別了達利之後本想再參觀鄰近的蒙馬特博物館,不料此處又是私人產業拒收三日票,這回我顧不得顏面了(主要也對裡面關於蒙馬特區歷史的展品興趣不甚大),轉身便走。行行復行行,忽覺背上一動,回過頭來見一瘦而猥瑣的年輕男子緊跟在後,不用說,定是他剛剛拉開我的背包。大怒之下厲聲道”What are you doing”,然後一眼瞧見此人手上搭著件用來掩人耳目的衣服,於是一把奪過,抖了抖,確定他沒拿我的東西後才把那舊衣擲回,轉身迅速離去。不過想想其實背包裡也沒什麼他可以偷的東西-只有水壺、乾糧、旅遊指南等等亂七八糟的貨,錢和相機都在我衣服口袋裡(秋冬穿得厚的好處)。無論如何,蒙馬特不是個能讓人掉以輕心的地方。終於找到紅磨坊,左顧右盼不見可疑人等之後匆匆拍了張照便溜進地鐵站「遠離蒙馬特」。
最後行裎是號稱彩色煉油廠的龐畢度中心。建築物共六層,一樓是大廳服務處和些雜七雜八的設施;二、三樓為圖書館,不開放給一般觀光客;四至六樓為主要展覽樓層,收藏二十世紀以降的現代藝術作品。其時四樓有一大區展覽室封閉維修,而六樓是要另外付費的特展,所以實際上只有一層半的參觀區域。問我的感想嘛,與紐約的現代美術館(MOMA)差之甚遠,教人頗為失望。禮品店倒是出乎意料的有趣,賣不少極富設計感的小玩意兒,其中名為「跳繩小人」的鑰匙圈讓我愛不釋手,便予以收藏了。
總計這三天來利用三日票一共參觀了羅浮宮(進出三次)、畢卡索美術館、奧塞美術館、維雷特科學工業城、凱旋門(登頂)、牟侯美術館以及龐畢度中心等七處,總算沒辜負那票價,卻累癱了趕場的自己。世事難兩全,可見一斑。
Day 13 10/23/2003 星期四
休兵一天。
Day 14 10/24/2003 星期五
在巴黎剩下的主要任務便是血拼了,可惜荷包嚴重貧血,實在拼不出什麼來,不過好歹得買些當地名產回去。首要之務是受人之託,忠人之事,先去香榭麗舍的LV報到再說。週五的上午,採購的人並不太多。雖然早有人警告過我不必對裡邊的服務態度有多少期待,事實上最好先做點心理建設,但顯然我的心理準備還不到能在該店裡處之泰然的地步。那些店員冷冷然,勉強著維持禮貌的傲慢態度,好像賣給客人的產品是店方下賜的恩惠一般。也許是我穿著寒酸,沒皮又沒毛的所以惹人嫌,但是我看身旁那些或珠光寶氣或前衛勁辣的亞洲女性們似乎也未必受到比較好的待遇。如果是個「高級白人」會怎樣呢…可惜沒在店裡看到半個,無從觀察比較。總之,拿到受託物品後一分鐘也不願多待,立即閃人。算是已經見識過LV巴黎旗艦店的風光,這輩子也不用再來了。
對一個阮囊羞澀的人來說,香榭麗舍大道其實是個很無趣的地方。也許今年的流行風特別不對我的胃口,還是自己業已養成在歐洲人眼裡缺乏文化的美國品味,走沒幾家店就連window shopping的興致都消失殆盡。突然多出了計劃之外的時間,那麼便到加尼葉歌劇院(Opera du Garnier)逛逛吧。當年的加尼葉歌劇院是拿破崙三世經常大駕光臨的地方,也是「歌劇魅影」靈感的來源。奧塞美術館裡有歌劇院的立體剖面模型(奇怪的是這個模型為何不放在歌劇院內的博物館裡),建築內部,尤其是舞台後方佈景區複雜細膩的程度令人印象深刻。現在加尼葉歌劇院已不安排歌劇演出(新歌劇院取而代之),只有一些芭蕾舞劇表演。純參觀歌劇院內部及博物館的門票要6歐元;裡面設計的富麗堂皇,表演廳天花板壁畫出自俄羅斯名家夏卡爾(Chagall)的手筆。可惜我最感興趣的舞台佈景區不開放參觀,當然也無緣見到歌劇魅影的水池。博物館裡收藏著歌劇院歷史的相關文物,包括古老的舞台設計模型、戲服、名演員畫像…等等,還有個圖書館。輝煌燦爛的年代啊,空留紀錄矣。
巴黎的廊巷(Les Galeries)是幾條狹窄的商店街,頂上加蓋玻璃天篷形成半室內的購物空間,稱得上有特色,其中全景巷(Passage des Panoramas)比較出名。這裡除了中低價位的商品外,還賣些奇奇怪怪的東西,像是舊郵票、卡片(例如湯姆克魯斯初出道時留影)、海報等,甚至還有不知幾零年代(60、70?)上面畫著「聳聳」的人物圖案的可可粉鐵罐,諸如此類。對於喜歡蒐集懷舊老東西的人來說應該是個不錯的地方,可惜我並非此道中人。這時手裡已提了幾個鐘頭的LV愈來愈覺沉重,便先回住處休息,順便為晚上享受法國大餐的活動預作準備。
過了這麼些天餐風飲露的日子…也沒那麼慘啦,不過今晚確實是抵達巴黎以來頭一回(也是唯一)到正式的法國餐廳用餐,意義非同小可。光是選地點就和友人在網路上找了半天,最後相中聖傑曼德佩區的Le Procope餐廳,主要理由是照片裡裝潢看來不錯。結果赫然發現此公大名正正登在我的DK指南上,看看介紹內容,來頭更是非同小可。Le Procope成立於1686年,號稱全世界最老的café,不以菜色出名(沒掛星星),卻因當年巴爾札克、雨果等文學泰斗、藝術家流連徘徊於此而聲名歷久不衰。至今Le Procope還保持著傳統,提供符合文學藝術家們消費水準的特價套餐,不過只供應到傍晚七點半以前,而巴黎人通常用晚餐的時間是八點半以後…所以我們與套餐無緣。走進高朋滿座的餐廳,立刻感受到親切歡樂的氣氛。我們四人的座位被安排在一個可容納四張二人桌的小包廂內,旁邊牆上釘著刻有人名的小金屬牌,想必是哪個名人曾落座此處,可惜我孤陋寡聞,不識得他們。貼著典雅壁紙的牆上掛滿小張畫作,有些看來有點歷史價值的樣子;隔間用的玻璃櫥櫃裡擺著各式各樣的酒杯、碗盤,也是裝潢的一部分。週五晚上的客人很多,上菜速度自然慢,不過在巴黎的餐廳裡是不能催菜的,否則會被視為無禮。託座中品酒大師之福,我們選了一瓶好酒,配上可口的菜色,更重要的是極佳的氣氛,這次的法國大餐經驗棒極了。我們依照法國人的習慣-邊吃邊聊慢慢來,直到近午夜才離開。
Day 15 10/25/2003 星期六
到瑪黑區繼續前一日未竟的shopping志業…還是那裡的東西比較符合我的預算和品味。瑪黑區服飾藝品店最多的街叫做Francs-Bourgeois,滿名符其實的-「布爾喬亞」囉。瞎拼的過程便省略了,不過倒是有幾家店值得介紹。除了前幾日提過的印巴風服飾配件店cd’a和賣搞怪廉價品的WHY之外,走中世紀華麗路線,主打項鍊戒指的Gavilane是類似風格的店之中品質價位兼顧的最佳選擇。abou d’abi bazar裡面盡是些西方混東方的奇裝異服,但混得還不錯,價位也屬可接受的範圍。La Chaise Longue 賣的是別出心裁的家用品,像廚房用計時器這類小東西,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名為”decision maker”的玩意兒,有滾珠的轉盤上標明”go”、”stop”、”ask mom”…等等的選項,特別有趣。食的方面嘛,CACAO ET CHOCOLAT巧克力專賣店的產品口感非常細緻美味,價格不低,但還是比Godiva這類名牌巧克力來得便宜,味道也不遜色。
回去前再經過龐畢度中心,前面的廣場有很多街頭藝人在表演,像是扯鈴、全身塗白粉一動也不動假裝成雕像、騎腳踏車…等等,吸引甚多圍觀群眾,十分熱鬧。是週末下午特有的歡樂景象吧,我的心情也受此氣氛感染。
Day 16 10/26/2003 星期日
明天就要返鄉了,今日偕友到巴黎郊外的巴比松(Barbizon)畫家村遊玩。距巴黎約1小時車程、離楓丹白露只有幾公里,迷你小鎮巴比松因同時代的大畫家米勒(「拾穗」作者)和盧梭(Theodore Rousseau)定居於此二、三十年而聲名大噪。兩位畫家為何選擇此處落戶呢?自然是由於當地風景優美,足堪擔當創作泉源大任之故囉。來到這裡我方才深刻感受到傳統印象中「高尚優雅的歐洲風情」,那是在擁擠混亂的巴黎找不著的。其實巴比松真的很迷你,主要大道一條(名叫Grande,也只雙線道)不過數百公尺長,遊客資訊中心(原本盧梭的家)座落在中點位置,禮品店、餐廳、旅館和大大小小的畫廊向兩邊擴散;出了這條大道就都是私人宅邸,標準的觀光小鎮格局。不過這裡可真是風水寶地,除了前面兩位名畫家之外,英國風景大師康斯坦伯(John Constable)也曾落腳此處,如今留下條以他為名的幽靜小巷;另外還有德高望重的政界人士晚年退休來這養老送終。鎮上的私宅庭院看來都非常寧靜舒適而有氣質,想必價值也不菲,住在裡邊應該感覺挺幸福的吧。
週日來到巴比松的觀光客頗多,街兩旁停滿了車子;和一群勁裝打扮的人錯身而過,原來他們正前往鎮外廣大的森林區健行去。受米勒和盧梭的庇蔭,區區小鎮竟有不下十數家畫廊,外加兩間三星旅館和一間四星旅館(法國旅館最高級的只到四星),全集中在Grande街上。所謂觀光產業就應該要做到像這樣才有搞頭吧。起初經過的幾家畫廊裡面展示品都只普普,有些甚至還帶點聳,看得出來是本地或附近畫家的產品,不禁讓我興起「今非昔比」的感慨。走著走著卻發現有點玄機出來了,道是怎地,原來愈靠近街底的四星旅館,畫廊展覽的水準就愈高,有一兩家感覺上似可與紐約的同業匹敵,真是奇妙。很好奇在這短短的街上房地產價格是否也有落差?那間了不起的四星旅館入口處牆上掛了個大野豬頭,震懾住我們這些閒雜人等不敢擅逾雷池;偷眼看裡面確實佈置得頗有格調,也許等哪天發財了再來享受享受。
米勒的小屋是參觀的熱點之一,當然不能錯過。房子不大,後面有個可愛的小花園,只能從窗戶向外望而不得入內遊玩。屋內陳列著與主人有關的文件資料,包括到這裡拜訪過米勒的藝術家群像;一些複製畫(真品太貴重所以不放這裡?!),以及當地畫家的作品與藝文資訊。感覺上不太像個人的紀念館,而是本地的文化中心-其實這樣說應該也沒錯,因為沒有米勒,肯定不會有如今發達的觀光活動。
臨走前到森林入口處的米勒與盧梭頭像前拍照留念,可惜天色已晚,無法再在林間漫步。駕車離去的路上看著夕陽餘暉漸漸消失於田野間,是種令人感動的美麗。回程出了點小插曲,原因和法國道路設計的邏輯有關。怎麼說呢?基本上法國人的交通設計屬於「圓形思考」,亦即如果迷路了用不著擔心,只要繞個大圓圈子又會回到原來的地方。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就是若利用某條路線到達目的地後想要沿原路反方向回去是不大可能的,必得另尋路線回去,而這個新路線和來時路形成一種圓圈的關係…想必被搞昏頭了吧,這便是我們當時的狀況。路不熟、夜色籠罩加上指示不清的路標,在一個叉路口轉錯彎的結果是在巴黎市外環道路上從西南經東再到北面繞城大半圈…這都要歸功於法國人偉大的邏輯,讓不少像我們這樣的人白白浪費汽油,以致竟有法國政府與石油公司勾結的陰謀論跑出來…總之,在這兒開車絕對要有超出預算時間與金錢的心理準備。
後記
星期一離開時朋友駕車載我經由巴黎外環道路到市區北邊的戴高樂機場,連同前一日開過的路線,總算完成了乘車繞行巴黎市一周的壯舉。在海關為申請退稅單蓋章時,受前面那個泰國單幫客之累,竟然被要求打開箱子拿出貨物以驗明正身,枉費我長得一副乖寶寶的樣子。櫃檯check in的時候也是前面排了一堆亂烘烘的泰國客,每個人都帶著其多無比的行李;好不容易輪到我,還被辦事員問是否跟那些人認識,害的我急忙撇清關係。看來亞洲人在這裡形象不佳,不過事實擺在眼前,也沒什麼可辯解的。這次旅行的開銷幾乎都以現金解決,因為刷信用卡付歐元的帳有匯率和手續費的差額。機場免稅商店裡買了老牌名食品店佛雄(Fauchon)出產的果醬,最後身上剩下八塊多歐元離境,真可說是清潔溜溜。一樣通過血管般的甬道前往候機室,和來時不同的是我這顆紅血球所攜帶的氧氣($$)已經全化作二氧化碳,好在過程中有盡到促進巴黎經濟活動的功能,不算白耗。在非花季的花都晃了這麼些天的感想…「我來,我見,我沒有征服」-卻看了些從前不知道的東西,印證了些早已聽聞的東西,做了些很久沒做的事,思考了些以往沒注意的問題,稱得上不虛此行。旅行有益身心健康,旅行萬歲…
全文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