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14日 星期二

松林與橋

松林,油畫於畫布,90x120公分,2007



橋,油畫於畫布,60x60公分,2007



爬山是我從小養成的嗜好。

記得從上小學前開始,父母便不時在假日帶著姊姊和我,到士林那邊的平等山遊玩-小時候總是記成「平頂山」,上面有個「平頂國小」;可能因為山頂是一塊平地的緣故吧。我家住在台北市南區,為什麼老去北邊的平等山呢?其一是父母認為北邊的山空氣比較清爽,再則平等山行程輕鬆,不會讓小孩累得哭鬧;而且去那兒只需乘坐一班公車。爬郊山是一種十分經濟的假日家庭娛樂活動;全天開銷不過就是公車票錢和自備的午餐而已。下了公車、往平等山的路旁是明德樂園,在當年孩子的眼裡是個奢華的娛樂場所,各項遊樂設施看起來比市立兒童樂園新穎得多、門票也很貴;所以即使經過不知多少次,卻從來沒進去玩過;等長大到那票價不再是眼中的天價時,也已經失去入內遊玩的興趣了。

對於平等山最深刻的記憶,除了可望不可及的明德樂園,便是登著長段上坡石階時,父母會一前一後、提著登山竹杖的兩端,像抬轎似地,讓兩個小鬼頭夾在中間,扶著竹杖以減輕上坡的體力負荷。在山頂平等國小的野餐永遠是行程高潮;下山路邊賣的竹筍和蔬菜則是晚餐桌上不定期的佳客。就這樣,爬郊山成了我生命裡的銘印。

隨著時光流逝,我的體能增長而雙親卻漸衰,和父母同遊郊山逐漸成了一種孝親活動,而非體育娛樂。後來因著參與環保團體,認識些爬山同好,加入朋友組織的網路登山社團「週週爬郊山」,我的假日娛樂也跟著豐富起來;在經驗老到的同伴領隊下,走過不少美麗有趣的路線,也結交了好些可愛的朋友。

「登頂」之於我,從來不是爬山的重點;我是個重視過程甚於結果的人,不喜歡太過挑戰自己的體力,主要目的是享受路途上優美的風景以及同伴間輕鬆的閒聊、同時有些運動效果即可。所以我偏好可當日來回的郊山、對高山行程興趣不大。唯一的百岳登頂經驗,是初學太極拳三個月後想測試一下鍛鍊成果,便跟著週週隊伍走奇萊南華路線;不過因天候不佳、時間有限,最後只登上南華山頂,放棄了奇萊東峰。登頂那天風雨交加,山頂上除了小小的標高界碑,什麼也看不見;旅行的美好回憶還是前一日上山沿途留下的-「松林」與「橋」的原始照片便是在途中拍的。

回去上班後拿照片給年輕的同事看,有人驚訝地說道「台灣也有這樣的風景啊」,我非常驕傲地回答是,台灣高山上有著不輸歐洲的美麗山林。其實,聽到那樣的反應,感慨頗深;城市裡長大的孩子,有多少人不知道「美麗之島」真實存在腳下,反而不停向外尋求寄託?不能體會她的美麗,就不會想去愛護她;於是一則則山林遭到破壞的新聞,對許多人來說,感覺就像遙遠國度裡陌生人被殺害的消息一般,不痛不癢。

真的很想對遇見的每一個人說:上山走走吧;山林所能帶給你的,比想像多得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